|
票据融资与贷款在可流通性、要式性等金融工具的法律要素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的真实信贷资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从票据融资的业务流程和统计制度谈起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张涛
票据融资由于其具有“速度快、风险小、收益高”的业务特性,日益受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重视和青睐。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传统票据融资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开发了回购型、卖断型等新型票据融资业务,并推出了风险参与、准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其规模也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1月底,我国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25559亿元,1月份增加6237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的40%,票据融资快速发展。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票据融资业务较为复杂。社会上关于票据融资增长的真实性、统计上是否存在重复计算等方面有所疑问。我们从票据融资业务流程、会计核算与统计方法谈起,解答这些疑问。
票据融资业务的流程与相关核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票据在商品结算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一方面企业为了增加票据的可接受性,一般要求银行承兑,另一方面企业又持有大量未到期票据,在资金紧张时,需要贴现票据融入资金,而银行也可将持有的商业汇票向其他金融机构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融通资金。目前我国票据融资方式主要有五种:
贴现。贴现是传统的票据融资方式,指持有票据的非金融机构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资金,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后,以背书方式所作的票据转让。金融机构办理票据贴现时,以票面金额增记“贴现”资产,以融出资金额减记资金头寸资产,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负债,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
转贴现。是指银行间(中央银行除外)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进行转让融通资金的行为。目前,转贴现业务有回购式转贴现和卖断式转贴现(买断式转贴现)两种形式:
回购式转贴现是指票据持有银行为获得资金以贴现方式向其他银行转让票据,同时承诺在约定日期按票面金额购回相同票据的转让行为。这种转让实质是银行间以票据为抵押品的同业拆借,与票据融资无关,转入方、转出方均不调增、调减票据贴现额,只是新增加回购协议下的资产或负债业务。票据转入方以票面金额增记“买入返售”资产,以融出资金额减记资金头寸资产,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负债,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票据出让方则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按票面金额增记“卖出回购”负债,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资产,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
卖断式转贴现指票据出让方为获取资金,在向票据转入方贴付一定的利息后,将持有的尚未到期票据进行背书转让的行为。这实质上是一种债权转让行为,但由于《票据法》的限制,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风险并未完全转让,转出方不减少票据贴现额,而增加一笔负债“转贴现款”;而转入方增加票据贴现额。二是认为实现了资产转让,转出方减少票据贴现额,转入方增加票据贴现额。相应的在当前实务中,对“卖断式转贴现”也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一是认为风险并未完全转让的会计处理方式。部分金融机构认为根据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贴入方对票据背书前手拥有追偿权的规定,票据的风险和收益仍保留在票据出让方,票据出让方只能确认负债的增加,不能确认资产的减少。具体核算是票据转入方以票面金额增记“卖断式转贴现”资产,以融出资金额减记资金头寸资产,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负债,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票据出让方则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按票面金额增记“转贴现款”负债,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资产,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二是认为实现了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方式。还有一部分金融机构认为在我国票据贴现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中,票据出让方被追偿的可能性极小,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应确认资产的减少。具体核算是票据转入方以票面金额增记“卖断式转贴现”资产,以融出资金额减记资金头寸资产,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负债,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票据出让方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按票面金额减记原贴现资产,减记尚未摊销完的原办理贴现业务产生的递延负债,将它们的差额确认当期损益。
再贴现。指金融机构为获取资金,在向中央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后,将持有的尚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背书转让的行为。实务中再贴现的会计处理是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按票面金额在负债方增记“再贴现款项”,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资产,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
票据买卖。指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将未到期票据以无追偿权的形式转让,实现资金融通的票据行为。票据买卖业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的直接的票据买卖业务;另一种则是将未到期的若干张票据进行打包出售给企业或打包成理财产品进行出售,其实质是票据资产的证券化。当银行机构作为票据出让方时,其以融入资金额增记资金头寸资产,按票面金额减记原贴现资产,减记尚未摊销完的原办理贴现业务产生的递延负债,将它们的差额确认当期损益。当金融机构作为票据转入方时,以票面金额增加“买入票据”资产,以融出资金额减记资金头寸资产,两者差额确认递延负债,并按权益核算原则分期摊销。
票据风险参与融资。指银行机构之间通过签订风险参与协议,票据持有方将票据项下的部分风险转让给风险参与方,风险参与方按所参与的份额,将资金支付给票据持有方,交易双方一般不办理票据背书。票据到期时,由票据持有方收妥款项后支付给风险参与方。如票据到期出现收款损失,风险参与方按约定份额承担损失。在会计处理方面,票据持有方同票据买卖的票据出让方,风险参与方同票据买卖的票据转入方。
票据融资总量的统计
目前票据融资总量主要由人民银行进行统计并对外披露,人民银行根据不重不漏、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票据融资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统计,并根据合并的目标对不同的会计处理提出了具体的数据报送方式。
统计的基本思路
在统计实务中,将“回购式转贴现”视为同业拆借,在信贷收支表的“同业往来”项目内反映;将“卖断式转贴现”视为资产转让业务,在“票据融资”项目内反映,并要求那些认为风险并未完全转让的金融机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票据贴现额扣除“转贴现款”后,纳入“票据融资”反映。同时将“再贴现”业务视为贷款进行统计处理。这样最终的票据融资总额就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贴现方式所提供的信贷资金。
相关项目内容
票据融资项目。在报表中“票据融资”是“各项贷款”的子项目,其反映的内容,一是金融机构通过办理票据贴现、卖断式转贴现以及票据买卖业务持有票据的票面金额;二是金融机构作为票据风险参与融资业务的风险参与方而获得相应票据份额的票面金额。
同业往来项目。由于认为回购式转贴现业务为以票据为抵押品的同业拆借业务,所以在报表中“同业往来(运用方)”项目包含金融机构的回购式转贴现业务融出的资金,“同业往来(来源方)”项目则包含了回购式转贴现业务融入的资金。在合并统计报表中,合并范围内机构之间发生的回购式转贴现业务数据相互抵消,既不在来源方反映也不在运用方反映。
再贴现项目和向中央银行借款项目。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金融机构形成一笔负债的同时人民银行形成一笔资产。在单家机构的统计报表中,负债反映在金融机构的“向中央银行借款”项目中,资产反映在人民银行的“再贴现”项目中。在最终的金融机构统计报表中,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开展再贴现业务形成的资产、负债相互抵消,不再反映。
综上所述,票据融资是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的真实信贷资金,在当前金融统计制度下,只要金融机构严格按会计制度、统计制度的要求报送统计数据,既不会存在重复计算票据融资的问题,也不存在漏统票据融资的问题。票据融资与贷款在可流通性、要式性等金融工具的法律要素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的真实信贷资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近期票据融资快速增长的原因
近期票据融资额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企业具有票据融资的需求。由于企业2008年盈利水平下降,资金较为紧张,企业申请短期贷款获得下浮优惠利率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但票据贴现利率随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加之与申请短期贷款需要评估、抵押等措施与流程相比,票据融资相对于一般贷款更具低成本和便利优势,也使得企业融资需求出现票据化趋势。
二是金融机构具有多做票据的动机。目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2%,央票和债券的收益率普遍较低。在货币市场缺乏较好投资产品的背景下,只要票据贴现收益高于上述资产收益,商业银行就有动力从货币市场转入票据市场,使票据融资成为短期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票据融资先做大贷款规模以达到考核要求,以后遇有好的中长期贷款项目时,可以随时调剂压缩票据融资,搭配一般贷款的规模。
总体看,当前票据融资增加较多是银企双方市场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