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仍是经济周期性下降的调整时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 15:18  《中国金融》

  2009年上半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困难的阶段,随着库存周期调整逐步到位和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下半年经济会止跌回稳,但由于外需低迷,大部分企业产能过剩,我国仍处于经济周期调整的下行阶段

  祝宝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走低,我国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挫,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也在迅速恶化。面对这一局面,2008年11月5日,我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和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到12月份,经济加速下滑的趋势有所缓解,工业增长5.7%,发电量和货运量负增长幅度减缓,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6.8%,全年经济增长9%。

  2009年我国经济自发增速可能在5.5%左右

  根据目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2009年国内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外部需求下降造成我国出口下降,社会总需求增速放慢到较低水平,产能过剩矛盾全面爆发。

  出口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并将在2009年陷入深度衰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0.5%,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将分别出现1.6%、2.2%和2.6%的负增长,世界贸易量将下降2.8%。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的态势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业已形成出口导向的产业体系,中西部地区为支持沿海出口提供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从而形成了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和生产要素配置格局。2005~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20%,2007年我国净出口率高达8.9%,经济增长中有2.6个百分点靠外需拉动。目前,在30个制造业中,出口依存度高于20%的行业有13个,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高达7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达到40%以上。2009年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并将持续较长时间的低迷,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会进一步加深,我国出口会全面放缓,相关出口产业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将不断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由出口企业向其他企业蔓延,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蔓延,由消费品生产企业向生产资料生产企业蔓延,失业问题会更为严重。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会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比2008年更加严重。

  自主性需求意愿明显下降

  2009年社会自发投资增速将比较低。一是产能过剩使制造业缺乏投资热点,在消化过剩产能期间,制造业增加投资难以获利,自主投资的积极性降低。二是企业资金大量被产成品占用,缺乏投资资金。200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增长25%。房地产行业资金被空置房占压情况更加严重,预示着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明显减缓。如果没有国家增加投资的影响,2009年社会自发性投资增速将明显下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也难以保持前期比较快速的增长。

  从判断经济景气的先行指数看,2008年以来经济景气加速下行,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到2008年12月份已连续14个月回落。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从2006年12月以来已经连续24个月小幅回落。先行指数一般领先经济增长7个月。先行指数的走势表明,在外部需求不断收缩和内部自主性需求增长乏力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经济景气在未来7个月内将继续保持趋势性下滑态势。

  根据对三大需求和经济景气的分析,如果不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仅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一年期存款利率从目前的2.25%降到1.44%左右,同时假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国际贸易量将下降2.8%。在2009年经济增长的这一基准方案中,各季度经济增长将分别为4.3%、5%、6%和6.2%,全年GDP增速为5.5%左右。

  我国出台的扩张性政策对稳定内需将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2008年9月份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和我国经济下降过快的局面,中央迅速对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作出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扩大内需。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利于促进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能有效扩大投资,又能积极拉动消费。我们利用经济模型,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2009年实施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减税1200亿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2300亿元,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考虑到经济运行中的循环关系,根据测算,这项政策可使2009年经济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对宏观经济其他指标也都有促进作用。

  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在这方面我们有过1998年扩大投资需求的成功经验。按照中央政府未来两年投资1.18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2009年投资规模约为5900亿元,考虑到中央财政每年尚有1600亿元左右的投资以及在2008年先行安排1200亿元投资,相当于2009年中央增加投资3100亿元,这一政策将使2009年经济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

  2009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相当于增加农民收入1000亿元;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约1000亿元。增加居民收入2000亿元将使2009年经济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政策,2009年经济增长可能仅为5.5%左右,约比2008年回落3.5个百分点。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能够使2009年经济增速达到7.9%左右,可避免经济在短期内出现过快下滑。

  2009年仍是经济周期性下降的调整时期

  从经济周期的调整角度看,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4年左右的基钦库存调整周期和9年左右的朱格拉设备更新周期的叠加调整阶段。2008年7月份以来经济增速的快速回调,使得生产和流通企业前期囤积的高价原料和产成品难以迅速消化,中国物流中心编制的PMI产成品库存指数自7月份以来持续攀升到50%以上,达到近3年内的最高水平。我国工业产品销售率自2008年7月以来也一路下跌,企业库存积压问题较为严重。2008年12月初央行对393家企业存货调整周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会在2009年第一季度末完成存货调整。外需回落,我国传统出口行业如纺织、家电等轻工行业产能过剩自不待言,家电行业需要3~4年时间才能消化其过剩产能。与此同时,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产能过剩也较为严重。2009年,钢铁生产能力将超过6.5亿吨,而实际需求将维持在5亿吨左右;汽车生产能力约为1200万辆,需求量为930万辆;电力生产能力也大大过剩。库存调整意味着大部分企业将继续放慢生产以消化前期的过多存货,这会导致2009年上半年增长继续减慢。而产能过剩表明企业未来两三年将主要利用其现有产能增加生产,而不会大规模增加设备投资。

  从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看,尽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扩大政府投资并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也能增加消费。但政府投资从项目立项、论证、资金配套落实、施工到最终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立竿见影。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也难以见效,2007年11月份以来的信贷投放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反映在商业银行对前期比较好的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和早放款早受益的驱动,此外,受2008年前三个季度贷款规模控制,部分企业现金流短缺,也导致票据融资增加。一旦收益前景较好的投资项目减少,企业慎贷和银行惜贷的状况就会显现,信贷投放规模快速扩张的局面就会改变。

  总体来看,2009年上半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困难的阶段,随着库存周期调整逐步到位和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下半年经济会止跌回稳,但由于外需低迷,大部分企业产能过剩,我国仍处于经济周期调整的下行阶段。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国内粮食、肉禽产量增加,价格涨幅下降,价格翘尾因素从2008年的3.4个百分点明显减弱到2009年的-1.2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零左右。

  当前,无论国际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由上升期进入下行期的关键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会下降,经济调整将持续2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力度、节奏和重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目标,着力巩固和稳定外部需求,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努力扩大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促进增加房地产、汽车、家电、纺织等产品消费的政策,以便加快消化过剩产能,带动社会投资,“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把实际经济增长维持在8%左右,不使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偏离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多,以保持就业稳步增长。同时,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教育、医疗、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逐步把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内需导向的产业结构。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