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博鳌8岁:亚洲麦克风成长之道解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04:00  第一财经日报

  叶桐

  “相对于达沃斯的寒冷和阿尔卑斯的高山,博鳌向太平洋的广阔海洋敞开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这句充满感情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些亚洲精英的心声——发展的亚洲渴望更加响亮的声音。而博鳌亚洲论坛这只巨大的麦克风正在把亚洲声音传向全球。

  作为唯一一个完整亚洲概念的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成长迅速的秘密在哪里?

  时势造英雄

  探秘从博鳌亚洲论坛的孕育开始。

  虽然是落脚在博鳌这样一个少人问津的无名小岛,但博鳌的诞生并非“崛起于陇亩之间”,而是有高人相助。这背后的高人就是著名的博鳌三老——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和菲律宾前总理拉莫斯。

  1998年,三人联手起草马尼拉宣言,倡议亚洲各国成立博鳌亚洲论坛,目标很清晰,亚洲人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要争取在以欧美为主角的国际舞台上获取亚洲人的“发言权”。

  马尼拉宣言一出,亚洲国家反应热烈。二十世纪末的亚洲,正需要这样一个汇集亚洲声音的机会。作为亚洲自我身份觉醒的标志而被载入史册的万隆会议已经过去了快半个世纪,亚洲一体化进程荆棘丛生,不尽如人意。一个崭新的亚洲论坛或许会激发已经淡漠的亚洲激情。

  1999年10月,中国国家领导人亲自会见拉莫斯和霍克,中国政府作为东道国,对论坛的支持力度可见一斑。

  三位前政府首脑所拥有的深厚人脉资源、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亚洲各国的积极参与,使得博鳌亚洲论坛在很短的时间内“一飞冲天”。

  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举办第一届年会,注册代表就达到1110人,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韩国总理李汉东、泰国总理他信等多位政府首脑出席。一时间,小小的博鳌群贤毕至,举世瞩目。这个曾经的静谧小岛从此就再也没有冷清过。

  博鳌的成功似乎是个必然。对于这个问题,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回应是简单的五个字:“时势造英雄。”

  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是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博鳌亚洲论坛生长的动力。

  “如果亚洲经济衰退,中国影响力正在下滑,这个时候搞博鳌论坛,你本事再大,也搞不起来。”龙永图说。

  “赶时髦”的NGO

  在闪耀的光环背后,作为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会议组织,博鳌有着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它的成功是否仅仅由于高端资源的强势推动?

  对此,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专家邓国胜认为,博鳌亚洲论坛的政府资源非同一般,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但对于一个成功的NGO来说,光有资源是不够的。

  “所谓事在人为,有了一个社团的架构,还是要有人做事。博鳌的成功说明第一它有资源,第二它有一批愿意做事的人,第三,这些人做事有策略、有头脑、有魄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推动了博鳌的成功。”邓国胜分析。

  在民政部登记证号为4642的社团组织博鳌亚洲论坛自成立之初就努力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根据章程,论坛的组织机构包括论坛会员大会、理事会、秘书处、研究培训院和咨询委员会。其中秘书处作为常设执行机构承担论坛的具体管理和运营。

  2月24日,记者走进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位于北京CBD中心国贸大厦的办公室。这个不大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进行了,嘉宾的邀请、会刊制作等各项事务正到了关键的时候。

  据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李倩介绍,秘书处的人员一直相当精简,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独当一面。人员虽少,但由于运作高效,从赞助商洽谈、嘉宾邀请到主题拟定、日程安排等各项工作都能井井有条。

  除了人员安置上的精明外,秘书处也注重加强论坛运营的商业化。提到博鳌的商业运营,有一个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博鳌现任秘书长龙永图。

  2003年,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原外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就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作为秘书长的龙永图既是博鳌的CEO又是博鳌的形象代言人。他的进入使得博鳌从一个有着浓烈官方气息的论坛变得更加商业化,更加活跃和开放。

  成立之初,博鳌的名气还不是非常大,需要寻找合适的赞助商支持论坛。除了强化秘书处工作人员的招商意识外,龙永图自己也身体力行,利用国内外各种论坛和会议的机会推销博鳌。对此,龙永图笑称是“顺便为博鳌做做广告”。

  龙永图做广告的效应相当明显,很多企业家尤其是温州、宁波、东莞等地的一些中小企业主,就是从龙永图口中知道了博鳌论坛,并且在此后参加了论坛。

  龙永图还把他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路带进博鳌,这主要体现在论坛的主题选择上。龙永图提出,在论坛主题的选择上,要“抓热点,赶时髦”。

  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表示:“(做论坛)不能脱离热点,不能坐而论道。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宁可赶赶时髦。”

  博鳌的“赶时髦”在历年的年会主题上显露无遗。房价波动、次贷危机,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变动尽收眼底。尤其是今年的主题,“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更是聚焦金融体制新变化、各国应对经济危机举措等热点话题。

  踩准热点使得博鳌的声音在国际社会上被放大,博鳌的身影也因此显得格外活跃。

  这种积极活跃的姿态令NGO研究专家邓国胜印象深刻。他认为,NGO就是要充满活力,乐于探讨各类热点问题,要在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创造公共价值,为社会服务。

  “博鳌虽然有深厚的政府背景,但一直是以民间的方式、市场的方式来运作。现在中国其实有不少的社团,其中也不乏做得出色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尽管有着不错的背景和资源,并没有做好。博鳌的成功运作,可以为这类NGO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邓国胜说。

  不做富人的俱乐部

  博鳌的被认可从企业热情的赞助中可以看到明证。2009年年会招商工作开始之前,博鳌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多多少少有些担忧,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会不会影响到博鳌的赞助活动?结果让他们感到意外又开心。许多企业来洽谈论坛的赞助,以至于当年的赞助商名额签满之后,有些企业预定了2010年的赞助名额。

  尽管赞助商多是沃尔沃等跨国大企业,但博鳌一直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发出代表亚洲的声音。正如龙永图2008年年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的,博鳌不为某些小集团服务,不做富人的俱乐部。

  在博鳌最初成立时,关于英文名字曾有个小小的争论。最初有人提出“Asia Forum at Boao”,后来确定为“Boao Forum for Asia”。一个“for”字,使论坛的立意更高,视野更加开阔。

  为了使论坛更有活力,博鳌也很注重与其他知名论坛的沟通。去年达沃斯论坛在中国举办,博鳌专门派人去天津参会,学习借鉴其优点。达沃斯论坛注重形式的多样,今年的博鳌论坛也据此作了一些调整,比如减少大型会议,增加沙滩夜话、艺术沙龙、电视辩论会等新形式。

  根据其官方网站的介绍,博鳌亚洲论坛的活动主要是三大块:论坛和会议、研究和咨询、慈善活动。据了解,下一步博鳌亚洲论坛将会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前博鳌亚洲论坛拥有28个发起会员,100多名会员。

  加强研究力量是博鳌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点,目标是把博鳌打造为推动亚洲合作共赢的智库。由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作的亚洲一体化年度报告已经在业内初具影响。

  80岁的发起人之一、现任理事长拉莫斯在去年论坛的开幕式上动情地说:“我很高兴在这么平等的平台上,在过去7年里,共识正在逐渐形成。”

  曾有批评者对博鳌论坛推动亚洲一体化的效果并不满意,认为缺乏实质性的动作。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翟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博鳌亚洲论坛的永久口号是“亚洲共赢”,所谓一体化只是手段。而将亚洲一体化这么宏大的目标寄望于博鳌亚洲论坛这样一个松散的非政府国际会议组织也不现实。

  翟崑认为,考虑到亚洲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像今天这样,政、商、产、学、媒(体)各界在博鳌亚洲论坛这样一个中立的平台上交换意见,共同发出亚洲的声音,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