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券在争议中发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4日 11:04  南方日报

  “消费券”最近成了百姓流行语,也成为时尚的商家促销牌。家电消费券、旅游消费券纷纷登台后,武汉一家报社将商业类“消费券”推向高潮———购房消费券。

  日前,武汉《长江日报》在自家报纸上刊登7个版大幅广告宣称:“长江日报社将定向发放总额逾千万的购房消费券,以刺激武汉的购房消费。”

  订报可得购房消费券

  根据这一计划,订阅2009年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的读者,可于3月21日至4月5日期间领取到每份5230元的“长江日报购房消费券”。活动期间向读者每日发放150张,共计2400张消费券,总额高达1200余万元。

  长江日报社房地产信息部人士称,这是长江日报在创刊60周年之际,“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配合政府拉动内需而推出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之所以将消费券领取额设定为5230元,寓意为长江日报创刊日———1949年5月23日。

  据悉,现在确定参与消费券购房计划的楼盘已有万科等两家楼盘,最终组织方会选拔出30家品牌楼盘参与活动。购房者在这些楼盘中选房,议定价格,享受完全部优惠后,再出示长江日报购房消费券,直接扣抵总房款。

  消费券的“羊毛”出自哪里?长江日报称主要资金来源于该报房地产广告版面费的让利。开发商可凭回收的消费券,冲抵在长江日报刊发的广告费。

  “房托”行为?网友不买账

  “开发商真的挺不住了,把房子降价,说成是发购房消费券。真是用心良苦呀。”“几千元的券,就想骗老百姓几十万元的钱?”“又是房托吧”……各论坛的网站上,网友们对这一“公益活动”并不感冒。

  “全国空房量排第一的武汉急了。”焦点房地产论坛网友蛋蛋跟帖道。一份《2008年武汉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去年武汉商品住房空置面积为135.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6.5%,空置率居高不下。同时,去年全市住房销售面积减少51.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曼说,此举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观察。报社发放购房消费券具有不少新意,“可以让报社、开发商、老百姓三方得利。”该教授表示,单靠报社行为对武汉楼市复苏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建议政府借鉴这种模式。而武汉市财政、商务有关部门,均答复“尚无此类计划”。

  本报记者 张启

  旅游消费券

  2月16日,南湖国旅面向羊城55岁以上的长者,派送价值100元的旅游消费券,首批消费券数量为20万张,合计总值达到2000万元。

  长者凭身份证即可到南湖国旅·西部假期位于广州市内各大营业厅领取,每人限领一张。“旅游消费券”可直接在报名时当现金使用,并且不限制特价或常规线路,还同时享受现行的其他优惠。

  家电消费券

  重庆苏宁2月10日宣布,拟仿效成都、杭州、东莞等地政府给市民发放消费券的做法,以实名制方式向市民发放电器消费券8000万元。市民可在规定时间内,用消费券到重庆苏宁指定门店购买家电,凭券可享受最高800元抵扣优惠。

  济南、广州等各大城市苏宁卖场也相继采用消费券促销办法。苏宁方面称,家电消费补贴与打折不冲突,市民可同时享受到两项优惠。

  苏宁竞争对手国美作出反应,推出类似的“城镇居民购家电专项补贴券”计划。

  ■记者观察

  消费券或是一种体面的行业自救方式

  扛着“提振内需”的大旗,消费券红了。

  一项成都、杭州等地率先发起的政府公共行为,现在已蔓延到企业层面。当经济学家们还在热议政府“消费券”是否可行时,敏感的商家们早已嗅到消费券中的“营销点”,抢先一步推出各种家电券、旅游券、购房消费券。

  家电连锁卖场苏宁在全国一些重点城市大派“消费券”,惹得竞争对手国美立马推出“城镇居民购家电专项补贴券”来应对。

  又闻重庆苏宁人士放言:不仅家电卖场要发消费券,还将与多家联盟商谈定,包括联通、招商银行、豪客来、好乐迪KTV、鹅掌门等本周都将加入消费券联盟,联合展开消费券的发放和推广,实行联合促销。

  从政府财政行为到企业行为;从柴米油盐式的小宗消费品到动辄数十万的房产消费;从百元面额到数千上万元面额;从单一商家行为到企业间的竞争甚至合纵连横,消费券正在争议中发酵。

  聪明的消费者也对消费券发出质疑:这跟超市发放的促销券有什么区别?也有商家出来解释,“旅游消费券”同常规优惠券有质的区别:常规优惠券表现为市民已经有了消费欲望,产生了消费行为,然后再凭借优惠券享受优惠。而“旅游消费券”是不需要消费就可以获得的。

  当然,老百姓才不管形形色色的消费券是否真的能“刺激消费”。对于商家的“消费券戏法”,消费者也是“能笑纳则笑纳”,“买不起还是买不起”。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是希望能有更多“消费券”出来造福百姓。

  其实,消费券的本质都是让利。政府消费券是将税收“还之于民”,企业消费券是将企业利润让渡给消费者。商业消费券是市场不景气下博弈妥协的结果,只不过取了个比“跳楼价”好听点的名字而已。这背后体现的依然是朴素的经济学原理———价格降低,需求上升。

  苏宁、国美给出的数据显示,消费券施行期间卖场销售数据确实有增长。看来,个体企业行为带来的“鲶鱼效应”若能形成行风,倒确能在短期内“提振消费”,也算是一种“体面”的行业自救吧。张启


    新浪声明: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