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贷井喷的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 11:14  南方新闻网

  在放贷与风险之间,票据融资成为大银行的平衡木,这是经济下行之路上一道独特的中国风景

  怎样的信贷井喷?

  2008年9月以来,中国的出口、工业增加值、用电量等实体经济数据一直在加速下跌,面对“从峭壁上跌落”的曲线,被称为“数据大师”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摇头不已:“一眼看去,这哪里是中国经济的数字,还以为是日本的数字。”

  只有一抹亮色:信贷井喷。去年11月新增贷款为4770亿元,12月份增至7720亿元,到今年1月,更倍增到了1.62万亿——为去年全年贷款新增额的三分之一!

  在黯淡的经济底色上,这抹亮色如此珍贵而突兀,乐观的声音不免悄悄溢出——看起来,现实经济的活跃程度在增加,中国经济很可能走出一个漂亮的V型复苏轨迹。在“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的日子里,判断与期望之间的边界常常容易模糊,乐观者为贷款规模所鼓舞,而大部分观察家们则心怀疑虑:在实体经济如此不景气的情形下,信贷井喷何以发生?银行业可以单枪匹马地拯救中国经济吗?或者,这是否潜伏着又一次大规模的坏账形成风险?

  观察家的审慎在细节中得到了支持。1.62万亿新增贷款中,真正对经济增长有支持作用的中长期贷款(5229亿)依然同比少增,而且主要投向了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投资领域;而短期票据融资(6239亿)和其他短期贷款(3404亿)相加,占了60%——这样的数字,很难视为经济可能复苏的信号。

  投向了政府财政刺激项目的中长期贷款并不费解,真正异乎寻常之处在于票据融资的井喷,它们自去年11月一直在真实发生。

  何谓票据融资?这里的票据是指银行承兑汇票。一家信誉良好而且有信用额度的企业,到银行出示商业合同并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一般为20%-30%)后,可以开出承兑汇票,用于支付供货商的货款。承兑汇票的期限不超过6个月,到期后银行要无条件付款,在汇票到期前,企业的供货商也可以背书给其他的下家,到期后,这个供货商或他的下家可以凭承兑汇票到银行拿到钱。而在汇票到期前,供货商也可以提前贴现——向银行支付当日至到期日之间的贴现利息后拿到现金。1月份的6000多亿票据融资就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总额。

  2月14日,在北京大学“CCER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在回答如何看待如此巨额的票据融资时,央行副行长易纲说,“票据是商业银行和企业一单一单做出来的,他们一方面是供给一方面是需求,选择在这个时期这样做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我认为没有什么不正常。”他强调,“我们应当对市场有一个敬畏的精神”。

  只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供给和需求为何在去年11月后出现井喷?

  井喷的秘密

  这个问题难倒了许多人,一些业内人士在被问及时也感到困惑不已。

  2008年10月底,央行宣布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票据融资狂潮随之出现是自然的反弹——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就是短期票据融资业务,2008年4月,票据融资总额比一年前的最高点下降近36%。一旦放松控制,需求自然溢出。

  而且,随着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幅下调,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率从过去的3%左右下降至1.5%左右,已经低于同期的企业定期存款利率(企业三个月及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平均为1.8%和2.1%)。这提供了无风险的套利空间:有条件的企业可选择以较低的贴现率将其票据贴现,然后把所借得的资金以短期定存的形式存入银行,就可获得定存和贴现利率之间的利差。

  央行的一位官员2月初在一次论坛上也证实,贴现利率低可能是票据融资激增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解释了企业的票据融资需求何以激增,那么,银行为何愿意在如此低的利率水平上提供如此规模的供给?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这样的井喷,“更主要是银行行为,而非企业行为”。

  几位要求匿名的受访者都证实,当下,票据融资业务主要是国有大银行在做,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不到10天,贴现率的报价已经从1.5%跌到了1.3%”。如此低的利率,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无法承受——与国有银行比,他们的资金成本要高出许多。而且,有资格开出承兑汇票的企业多为大企业,在这个客户群中,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更弱。

  随着提问的深入,更多的细节呈现出来:在银行的说服下,有的大企业内部,分公司之间(如生产公司与销售公司)的资金往来也选择了承兑汇票的方式,这其实并无商业上的必要,但于企业无损——还有利差可赚;在一些城市,已经有一些中介人士专门帮助安排票据套利业务,他们所要不多,“够茶水费就行”……

  国有银行为何同时蜂拥而至利率如此之低的业务领域?甚至看起来不惜让利?

  与易纲一样,宋国青认同银行行为的合理性。在他看来,从去年三、四季度以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准备金,可以是库存现金,也可以存入央行,目前的利率为0.72%)一直在上升,对于这部分钱,只要能找到一项业务扣除风险后收益高于0.72%,“银行就能干事儿”。

  一位资深的银行监管官员认为,银行报表中,承兑汇票业务既可计入负债项下(企业存入的保证金),又可计入资产项下(企业贴现出来的金额),这样的业务,当一家银行考核的标准以规模(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为主时,会深受青睐。国有银行正是如此。

  而且,去年10月以来,国有银行承担了相当大的政策压力——他们应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信贷支持,可另一侧,优质项目有限,实体经济的风险又着实令人却步,权衡之下,“无过便是功”,低风险、低收益的票据融资业务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谈及6000亿元的贴现规模时,多位受访者都使用了“虚热”一词,其中一位指出,其中可能接近一半是基于套利动机,而非真实需求。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真实困境在于,由于需求萎缩,市场性的生产性投资匮乏而导致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大量创造就业、迫切需要流动资金贷款的中小企业又风险太大,银行难以抉择。

  这样的信贷井喷,与其说是实体经济趋于活跃的信号,毋宁说是经济下行过程中的独特中国风景。对于非政府项目领域之外的贷款,银行依然是慎之又慎。虽然不必太过担忧未来的坏账,但显然,银行业很难说是中国经济的拯救者。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