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上攥着数以亿计的失业保险结余,昆山因此在应对就业难题时显得更有底气。现在昆山有超过1.6万人正享受每月不低于五百元的失业保险,其中近1.1万人为外来务工者
先行者
自去年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各类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优惠政策文件已近20个,把所有政策放在一起,打印出来长达30页。
仅仅6个月前,昆山的台商们还在纷纷向政府抱怨“招工难”。为此,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梁海鹰最远去了甘肃,帮台商们找工人。
然而,寒流却转瞬即至。
梁海鹰颇为感慨。以前记者来找她,关注的多是社会保障,现在来问的,则几乎全是工作岗位。“以前有饭吃,想过得更好。现在危机来了,吃饭成了问题。”
相比其他地方,梁海鹰应对“吃饭问题”更有底气:在她手里,有着数以亿计的失业保险结余。
得益于昆山过去雷厉风行的推行,昆山现在有超过1.6万人正享受每月不低于五百元的失业保险,其中近1.1万人为外来务工者——按规定,每缴费满一年,可享受两个月失业保险,最长可达二十四个月。“钱不多,但可稳人心。”
而高达数亿的结余,亦是对抗危机的一柄利刃。“有水时蓄水,没水就该放水了。”
去年12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缓缴半年社保费用、降低四项社保费率等“减压”措施,昆山可能是全国最早付诸实施的县市——11天后的1月1日,昆山即将失业保险企业缴纳部分由2%调低至1%。而此时,梁海鹰甚至还未将此事的申请报告写好。
“敢这样做,是因为知道一定会批。”梁海鹰现在回忆,已经颇为坦然。
作为先行者,在当时却颇费周折。“不讲内容,光是抬头写给谁,省政府,还是劳动保障厅,就一帮人研究了好几天。最后来来回回转了几圈,才确定以苏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给省里报告。”
这段时间,经常有企业家来找梁海鹰的“麻烦”:“中央那么好的政策出台这么久了,你们怎么还不实施。”
梁海鹰亦是苦衷满怀:“中央政策一句话,就够你忙半年。比如困难企业可以缓缴,什么是困难企业,怎么缓缴,出问题怎么办?”
梁发现,去年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文件已近20个。年初七一上班,梁即连开两个会议,嘱同事一一分条块梳理这些政策:先是做加法,把所有政策放在一起,打印出来长达三十页,然后做减法,剔除昆山已经在做的,或者做得更进一步的。已经退下来的分管副局长亦被梁请出,处理政策衔接。最后关头,梁和同事聚在一处,一个人高声朗读,其余人一边听,一边挑毛病。“副市长已经批了,还要等市长办公会议,最晚月底就可实施。”尽管对自己精心炮制的这份文件颇为自信,梁依然对具体内容秘而不宣,笑称:“万一你报出来的,最后被拿掉了,我就惨了。”
劳动力市场需要规范亦需要方便
位于昆山客运中心西边的新人力资源市场让当地颇引以为豪。
这个一期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工程,将之前由劳动、人事、教育三个部门“分而治之”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合而为一”,力图实现劳动力、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业务贯通。
在昆山,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的表述,即源于昆山经验:一位领导曾在昆山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看后大为赞赏。不久,这位领导进入十七大报告写作班子,力主在报告中写入此条。
昆山人力资源市场,确实淡化了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劳动局认可的中介亦全部集中于此,置于劳动部门眼皮底下,行事颇为规范。
不过,规范之余,这一市场在方便上仍嫌不足。2月8日,记者看到,可容纳百余家中介的大厅内人丁寥落。一名保安与一家中介的工作人员闲聊,工作人员半开玩笑:“都是因为你在这,客人都不敢过来。”保安回击:“本来就没几个人。你自己数数,算上你,大厅里有没有100个人。”
来昆山打工者,往往到达后直接奔赴各乡镇,鲜有在市区停留。劳动局认可的中介全部集中到人力资源市场后,散落各个乡镇的“黑中介”更加“购销两旺”。
求职者对于这些中介,则是又爱又恨。
在昆山、常熟两地,进大一些的厂往往需要通过中介。中介服务颇为“体贴”,只需花上15元,还可代办初中毕业证。
而中介收取的数百元上千元的费用中,一部分将落入工厂人事部门,他们缺乏动力直接招聘。
不过,收取中介费本身并不招人恨,可恨的是部分中介与人事部门勾结,骗取中介费。
2月7日,在上海嘉定打工的云南青年张雄和朋友骑了两个小时的车,带着妹妹到蓬朗找工作。工作不好找,中介不包进的,担心进不去,包进的,张雄却又犹豫起来:会不会是圈套?收了中介费,进厂了,一个星期之后,厂里什么活也不给你安排,你自然会走人。而按照约定,中介费这时已经要不回来了。
2月12日,昆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始不定期开展的“三下乡流动就业服务点”,劳动部门带着岗位和中介下乡摆摊,则是对劳动力市场规范但不方便的一种补足。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