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金融救援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15:34  《中国金融》

  双边货币互换国家的扩大以及协议金额的提高,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机会。今后我国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都应以人民币/外币的形式,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马韧韬 周永坤

  2008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向纵深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流动性骤失。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恢复投资者信心,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间纷纷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美联储为例,与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不断增加,已签协议的金额不断提高,迄今美联储已与欧洲央行等十多个主要盟国的中央银行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这期间,美联储之外的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也大幅增加。在亚洲,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三国亦在积极研究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金额的可行性。在当前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地位有所削弱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积极与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具有重要战略资源的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作为我国支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举措,并争取在双边货币互换中以人民币作为协议货币,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货币互换是美联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世界第一份商业性货币互换合约出现在1981年,交易的双方为世界银行和IBM公司,撮合这笔交易的是所罗门兄弟公司。当时,世界银行需要筹集瑞郎和马克却无法直接发行马克和瑞郎债券来融资,但世界银行在美国市场具有AAA的最高评级,能够从美国市场筹措到最优惠利率的美元资金。同时,IBM公司具有筹集瑞郎和马克的优势,但其实际需要的是巨额美元资金,难以在美元市场独立完成。因此,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安排下,世界银行和IBM公司签订协议,由世界银行在美元市场融资,IBM公司筹集等值金额的马克和瑞郎,通过货币互换,达到两者均以相对较低利率成本筹集到所需资金的目的,实现双赢。之后,作为降低融资成本的有效工具,货币互换在商业领域迅速开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全球货币互换的名义价值近30万亿美元,而市值近万亿美元。

  在商业性货币互换协议出现之前,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早就存在。美联储早在1962年5月就同法国央行签订首个双边互换协议,到1967年5月底,美联储已同14家中央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联储对外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金额超过300亿美元。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国家之间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并非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而是出于稳定外汇市场、在异常情况下提供流动性便利等方面的考虑。“9•11”事件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美联储紧急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加拿大央行签订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此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与其他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频率和金额都前所未有,甚至个别已取消限额,足见美联储已经把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金融危机、提振市场信心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策工具。

  东亚国家应进一步推动清迈倡议框架下货币互换安排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本地区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各方深刻认识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对危机的救助不尽如人意,使本地区各国开始探讨如何利用自身力量促进本地区金融稳定。因此,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在1997年举办了首次东盟和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之后又形成“10+3”财长会等。2000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上,各方一致通过了关于建立货币互换协议网络的清迈倡议,决定扩大东盟原有货币互换网络的资金规模,并号召东盟国家及中日韩三国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共同达成的基本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便在一国发生外汇流动性短缺或出现国际收支问题时,由其他成员集体提供应急外汇资金,以稳定地区金融市场。

  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与美联储同其他国家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机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相同之处在于其出发点基本相同,都是在一国出现美元流动性或对外支付困难时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更多是作为一种提高市场信心的手段。区别之处在于,美联储与其他国家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目的是在其他国家面临美元流动性不足或其外汇市场动荡时提供额外流动性支持,主要是美联储对其他央行单边的流动性扶持,虽然其他国家央行也需要以本国货币作为担保,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他国家提供的非美元货币不会对美国产生流动性帮助。

  2000年以来,清迈倡议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08年11月底,已有17个货币互换协议得以签订,总金额达840亿美元。但是,目前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双边货币互换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是相对于上述国家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水平而言,不足千亿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明显偏小;二是目前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仍停留在双边,透明度和效率都有待提高,虽然2008年5月马德里“10+3”财长会议宣布成立800亿美元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双边互换体制将扩展到多边,但目前未见实质性动作;三是双边货币互换可提取资金只占协议金额的20%,其余80%仍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相联系,因此双边货币互换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的补充,依附性过强。

  正是由于清迈倡议框架下双边货币互换存在上述方面的局限,目前的东亚金融合作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东亚国家对潜在危机的担忧和对高额外汇储备的渴望,导致这些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积累了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资金多数投资到美国的国债、资产支持证券等收益率偏低的固定收益产品上,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但同时为美国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不良习惯。因此,为进一步促进东亚金融合作和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降低对美元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外部依赖,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形式上都应该有实质性、长足的进展。

  我国应把双边货币互换作为参与国际金融救援的重要手段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出现剧烈动荡,不少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破产、被收购或被国有化,金融市场信心丧失殆尽,而我国持有超过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但成为保持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筹码,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关注的目标,希望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能参与国际救市。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与美英等主要危机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差甚远,不具备对这些国家进行大规模出资救助的条件。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救援将量力而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国际经济的贡献。

  目前,我国已在较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特别是对出口需求依赖性比较强,美英日等国的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逐步显现。同时,虽然我国仍然实行一定程度的外汇管制,但国内、国际两个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正在增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仍可能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影响。因此,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直接出资救援不仅不宜操作而且存在较大信用风险,而货币互换是较为安全且易操作的方式,应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救援的重要手段。

  在清迈倡议框架下,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已同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韩国签订了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为165亿美元;12月12日,我国和韩国签署总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约260亿美元)的双边本币互换框架协议,这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金额超过了以往签署的6份协议总额,且实施有效期为三年,也较以往货币互换协议的有效期长。作为我国参与金融救援的手段,央行可以考虑签订与之货币互换的国家不拘泥于清迈倡议,在东盟“10+3”国之外,也可与那些同我国具有重要政治关系或是我国重要物资进口国的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加强两国关系、稳定金融市场、促进双边贸易,并作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救援的实际性举措。对于那些币值非常不稳定的国家,为保障我国利益,除以货币作抵押外,可以考虑以税收或资源产品作为额外担保。

  双边货币互换应以本币签订从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清算货币”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赋予美元垄断优势,使得美国不但可以获得数额不菲的铸币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可以成为影响全世界的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其他国家货币出现问题时美国能完全不受影响,而美国出问题时却需要全世界来分担痛苦。因此,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而言,从长远来看,为彻底摆脱被动的局面,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必经之路。

  目前,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是在我国的一些周边国家的部分地区,人民币实际上已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被广泛接受,个别国家中央银行甚至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二是在一些边境贸易和边境直接投资中,人民币已可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三是在我国港澳地区,人民币存款、汇款、汇兑已经顺利开展,内地金融机构已有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成功经验,香港正为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而努力。

  而双边货币互换国家的扩大以及协议金额的提高,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机会。之前,我国央行与其他国央行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签订的是以美元/外币的形式,在与日本、菲律宾和韩国签订的是以人民币/外币的形式。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都应以人民币/外币的形式,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一是由于人民币/外币的货币互换签约货币之一是人民币,增强了人民币作为国际协议计价货币的作用和地位。二是考虑到当前及今后国际经济格局,我国对外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概率较大,如果外国央行实际需要美元,如以人民币/外币的货币互换形式,其需要承担人民币的汇率风险,而在美元/外币的形式下,我方需要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三是在人民币/外币的货币互换形式下,外国央行可能会将所取得的人民币用于支持该国国内企业对我国的进口,从而促进人民币在更广泛的范围使用,提高国际上人民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