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生就业保障与拉动内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15:31  《中国金融》

  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

  孔保罗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中国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是拉动内需、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使GDP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绿色GDP的增长。

  以预支工资方式解决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

  自从抛弃计划经济对大学生工作的统一分配制度之后,大学生就业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大学扩招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西方各国大学并没有像中国那样扩招,可是大学生就业同样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性造成的。在这种模式中,大学生自己来寻找工作,政府只是对其提供一些免费的支持,例如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一定的生活保障。中国目前也基本上是这种模式。不过由于资金的缺乏,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保障还不完善——在整个学习期间到就业前,大学生并不能领取由社会保障体系发放的生活津贴和失业救济金,而只能领取低保,中国大学生也不能像西方大学生一样,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这就给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所谓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就是:当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时,就可以从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其标准可以参照毕业三年后市场平均工资),一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之后再继续偿还。

  中国大学生现在所面临的难题还不仅仅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他们在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保障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任何收入,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来源依靠家庭的支撑,也就是用父母的钱(学校所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因为根本不能维持学生的全部生活需要)。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给绝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非常艰难。应该承认,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实施大学生自我就业保障,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预支未来的工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及其家庭收入状况。所以,实施这一方式是完全符合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的。

  两个误区:找不到工作与赖账

  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或许会有人对预支的工资能否得到偿还感到担忧,因为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任何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不会找不到工作,除非因意外而丧失工作能力(不过出现这种现象的比例并不会很高,而对于这些不幸的社会成员,应由社会保障体系来发挥作用)。

  笔者对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考察后发现,就业率与时间具有相关关系:毕业时间越久,就业率也就越高。通常的情况下,在毕业之后十二个月,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找到工作。但到了次年,新大学生毕业,又会产生类似的问题。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性现象。由于找不到工作是暂时的,因此在一定的时间段里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是完全可行的。

  赖账怎么办?

  中国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目前没有信用体系,因此预支工资和贷款给大学生是不现实的,现在国家助学贷款有很多到期未还就是证明。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任何社会保障体系都是由一个收费体系和一个付费体系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也完全应该覆盖每一个社会成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保障体系,因为任何社会成员都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

  如果赖账,大学生的损失会更大,因为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从给予他的社会保障金中自动扣除相应的费用来抵债。如果大学生赖账,社会保障体系的追索成本极低。尤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自我就业保障的还款是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偿还的——大学生是在找到工作之后逐步偿还预支的工资及其他的费用,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则可以豁免,因此大学生没有必要赖账。

  那么是不是会出现坏账?不可否认,大学生出现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现象会出现,但这种坏账的发生概率非常低。按照联合国伤残人士的统计标准和数据计算,残疾人通常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5%,学生伤残人士的比例更低。而社会保障体系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就无需再向大学生提供救济——无需再提供低保、医疗保障等,这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社会保障体系所节约的费用远远大于大学生因意外丧失工作能力而导致的坏账。

  预支工资给大学生是拉动内需的一张王牌

  社会保障体系预支工资给大学生,使他们可以用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其意义远远超过发放消费券和其他刺激消费的方法,因为它将会导致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消费革命。

  超前消费。它不是用目前的存款来消费(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储蓄),而是用未来的收入实施其教育、医疗及就业费用的自我保障——这是一种超前消费,任何学生无论是否有储蓄都可以有这种超前消费。

  数量巨大。预支工资给大学生所带来的超前消费可以立即大幅拉动内需。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约为3000万(如果再将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计算在内,则数量更多);假设学生毕业三年之后的平均标准工资为2000元(学生每月可以预支2000元的工资),则每年至少可以带来7200亿元人民币的超前消费。如果再加上其他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计算在内,则数量会更为巨大,应该不会低于1万亿元人民币。

  自然合理。这种超前消费是建立在教育与医疗及就业保障基础上的,是必需的和完全合理的自然消费,不会产生刺激经济不当而引起的风险。

  非常平稳。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多次出现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投资规模过大现象,它破坏了国民经济部门间、环节间的平衡和协调。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强硬的行政手段,清理在建项目,缩短基建战线,压缩基建规模,降低增长速度,使国民经济保持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现象周而复始,不断出现,造成发展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频率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一些经济学家对这次中国政府在两年之内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来刺激内需同样感到担忧,认为有可能出现基本建设投资过大而造成经济过热,尤其是各地政府的投资额已经接近30万亿元。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大学生学费及预支工资所带来的超前消费,尽管数量巨大,却不会造成经济过热,这是以投资刺激经济带动内需增长所难以兼顾的。它是一种健康平稳的内需高速增长,不会导致社会整体经济的畸形发展。

  年年持续。目前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资金投入是未来两年的行为。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断言,这种行为在以后是否还会年年不断地反复出现。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保障所带来的超前消费却是长期的,只要开始,年年都会重复(其数量或许有所变化,但是不会中断)。因此这种超前消费是永不枯竭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就业、教育以及医疗都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民众的储蓄将不再是“保命钱”,使得他们敢于用储蓄来消费。这种消费至少会占目前储蓄总额的10%~20%,也就是说在2万亿~4万亿元人民币。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数量——它对内需的增长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估计,预支工资至少可以使中国经济有两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绿色GDP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和非常稳定的。

  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并不需要政府出资

  社会保障体系要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必须得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这笔资金需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有人指出,如果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根本没有如此大量的资金,也是不可能预支工资给大学生的。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虽然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短缺,根本不可能拿出数量如此巨大的资金来预支工资给大学生,不过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则社会保障体系就无需再对绝大多数大学生实施无偿救济(只需对其中丧失工作能力的残疾人、永久性贫困者实施无偿救济),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节约大笔的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是预支工资,这些预支的工资及其利息会全部偿还给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也应该向金融机构贷款,来化解自身的初始资金短缺困境,而这种贷款是金融信贷体系求之不得的最佳贷款。

  首先,这种贷款数量巨大,实施这种贷款,银行的工作量极小。更为重要的是,对金融体系而言,贷款给社会保障体系不存在任何风险——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在信用上超过社会保障体系,因为它是最优质的贷款。有了这种贷款,金融体系的贷款结构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

  其次,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动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至少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没有稳妥的流动出路,这不仅造成巨大浪费,更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突破这一困境,尤其是在当前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贷款给社会保障体系,让数千万大学生用未来收入解决当前的暂时性困难,就可以使数十万亿资金突破流动困境。

  可见,社会保障体系预支工资给大学生,使得它可以摆脱西方社会保障体系获得资金的模式束缚——可以通过向金融体系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而向金融信贷体系贷款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助循环保障,在这一模式下,大学生的暂时性困难得到了全面解决,社会保障体系本身难以承受的沉重救济负担可以得到根本化解,金融信贷体系的流动资金困境也可以得到安全突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