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7:剑锋直指贸易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 06:56  金融时报

  陶冶

  持续恶化的金融危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智慧。在本月14日闭幕的七国集团(G7)会议上,因悲观经济数据而承受巨大压力的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重申了携手共抗危机的决心,并承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国领导人在会后公报中单列一段,专门赞扬了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以及为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所做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在抵御危机的道路上,中国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中国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特别欢迎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措施以及中国为人民币汇率朝向更灵活方向发展所做出的持续努力。”G7公报中这一段针对中国政府的褒奖之词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还被指“操纵人民币汇率”,在贸易上“不公平竞争”,甚至抢夺了欧美人的饭碗。作为上述言论的主要滋生地,欧美各国何以在本次会议上突然态度大转弯?西方各大媒体对此的解释不谋而合:危机蔓延让欧美各国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而中国经济的相对坚挺、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健、国家财政的相对充盈以及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都使得他们无法与中国为敌。瑞银集团一位外汇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七国集团已经意识到必须将中国纳入全球金融系统之中,不能再以“人民币汇率不够灵活”为话题而失去中国这个“应对危机道路上最重要的盟友”。

  坚决反对贸易保护

  与此前的G20会议、欧盟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及其他一系列旨在抵御金融危机、复苏全球经济的国际会议一样,反对贸易保护仍然是本次G7会议的重中之重。与几个月前不同的是,眼下的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已经上升到了必须急踩刹车的地步。

  各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成为滋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就在13日七国会议召开当天,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盟27国经济环比下滑1.5%,这表明欧盟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意味着欧盟经济已陷入衰退;同期欧元区15国经济环比亦下滑1.5%,为该区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其中德国经济更呈现22年来最大缩水。与此同时,最新公布的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则降至自1981年以来的最低点,表明美国正在失去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在这种形势下,寻求贸易保护成为一些国家企图抓住的最后一颗稻草,直接导致近期国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更有国家将贸易“口水战”直接升级为真刀真枪的贸易保护条款。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最近美国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所包括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即要求计划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尽管这一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规定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但美国国会参议院13日晚最终投票通过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仍赫然保留了该条款。

  针对这一情况,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们再次呼吁各国拿出负责任的态度,杜绝以邻为壑的不智行为。公报中强调,维持开放的世界贸易与投资环境对于全球繁荣不可或缺,贸易保护只能加剧经济下滑,各国应防止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共同努力促进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针对当前一些国家在金融机构救援过程中要求银行优先放贷本国企业的这种金融孤立主义的做法,G7公报提出要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得信贷和贸易融资,恢复私人资本流动,通过多边发展银行等机构更迅速地帮助这些国家打通信贷渠道。

  携手共抗危机

  尽管早在去年10月,各国领导人就呼吁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应对危机,但时至今日,分头作战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为此,G7会议再次扯起合作抗击危机的大旗,要求各国协同行动,使用一切可能的政策工具来支持增长和就业,加强金融体系,确保各国采取的各项金融措施都旨在稳定当前异常波动的金融市场。七国领导人表示将继续通过三种途径来恢复正常的信贷流动进而重建全球金融系统的信心:第一,通过传统和新创造的工具来提升流动性和融资效果;第二,以政府对各金融机构的评估为基础,提升问题金融机构的资本基础;第三,帮助完成不良资产的有序清理。

  与此同时,七国财长就其财政政策措施的实施原则亦达成一致,即要提升其发生作用的有效性和前瞻性,确保措施能够快速实施,合理搭配政府支出与减税措施以刺激内需及创造就业,通过有目标的投资来解决结构性缺陷等。“通过共同采取行动,我们单个国家的行动效果将得到提升。”公报中称。

  公报同时强调,各国应携手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这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与此同时,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该组织与金融稳定论坛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对于及时、可靠地评估宏观金融风险以及灵活有效应对当前危机来说至关重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