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银行业绩报告亮点隐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1日 04:56  金融时报

  袁蓉君

  最近,全球银行陆续开始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从已经得到的数据来看,第四季度绝大多数欧洲银行都出现了创纪录的亏损。不过,业绩报告也并非一片漆黑:得益于收购雷曼兄弟资产所得的一次性收益以及对旗下一家保险部门的出售,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去年下半年利润增长幅度高于市场预期,预计今年的资产减记总额将低于去年的81亿英镑;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的新增资产净流出已逐步好转。

  根据巴克莱9日公布的业绩报告,2008年巴克莱税前盈利为60.77亿英镑,较2007年下跌1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全球零售和商业银行业务的税前利润增至43.67亿英镑,上升6%;去年下半年净利润增长至26.6亿英镑(约合39亿美元),高于12名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的20.5亿英镑,每股盈利31.3便士,同比增长49%。按照部门划分,2008年巴克莱旗下投行部门巴克莱资本的税前利润下跌44%至13亿英镑;巴克莱全球投资的税前利润则下滑19%至5.95亿英镑;英国零售银行部门利润增长7%至14亿英镑;信用卡部门利润增长31%至7.89亿英镑。

  尽管巴克莱受惠于收购及出售多个项目所得的收益,但巴克莱集团行政总裁约翰·瓦利表示,推动2008年业绩的主要动力是稳定的营运表现及创纪录的收益。他表示,未来集团将致力于缩减资产负债规模,并将资本比率维持在远高于监管要求的水平。他还透露,集团有意于2009年下半年重新派发股息。

  有分析家表示,巴克莱2008年的业绩表现显示,在信贷危机的不利环境下,仍旧有一家银行还保持着良好的活力。

  而从2月10日瑞银集团公布的业绩报告来看,也出现了些许亮点。尽管在减记了与信贷危机相关的资产之后,去年第四季度集团亏损81亿瑞士法郎(约合69亿美元),亏损额高于市场预期的75亿瑞士法郎,2008年全年集团亏损额高达197亿瑞士法郎,但集团新增资产净流出已逐步好转:瑞银环球财富管理和商业银行当季新增资产净流出为582亿瑞士法郎,瑞银环球资产管理的新增资产净流出为276亿瑞士法郎。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两项业务新增资金净额均为正值,使瑞银在2009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受此消息刺激,当天在瑞士交易的瑞银股价出现上涨。

  另外,根据瑞银集团2月10日发布的新闻稿,目前其正在降低投资银行证券部门的风险,这是导致集团出现大部分亏损的部门,并全力防止私人银行客户的流失。目前集团已在降低资产负债风险和去杠杆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极大地精简了其整体结构。瑞银已设立了在2009年进一步减少人员编制、利用资产负债表以及加强总体风险控制方面的目标。

  在过去12个月中,在瑞士交易的瑞银集团股票已暴跌了65%,市值缩水值378亿瑞士法郎。在公布第四季度业绩之前,瑞银已经宣布裁员9000人,推出部分债券交易和商品交易业务,并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320亿美元资金,以弥补证券部门创纪录的亏损。2008年前9个月,瑞银的财富管理部门资金流出达到1400亿瑞士法郎。

  分析家表示,迄今瑞银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恢复其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的名誉损失。如果不能尽快做到这一点,其发展前景会非常黯淡。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计,资产流出和资金管理业务的利润下降可能会使今年私人银行的盈利下降三分之一、资产管理盈利下降40%。

  事实上,瑞银集团的管理层似乎已经意识到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悉,瑞银已成立了两个新的业务部门,分别是瑞银财富管理和瑞士银行部门,以及瑞银美洲财富管理部门。新的业务结构将使瑞银再次重点发展其在瑞士的核心业务,扩大在瑞士的国际财富管理业务的规模和实力。

  然而,由于企业和家庭持有现金流继续恶化,金融市场现状仍然严峻,以及各国政府正在采取多项实质性措施以缓和当前的财政和货币状况。瑞银集团对近期的展望依然保持审慎态度。集团当天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推行各项计划,通过减少风险头寸、风险加权资产、总资产和经营成本来巩固其财务状况,以便把资源集中于夯实和拓展公司的核心客户业务方面。

  彭博编制的数据显示,自美国次贷市场崩溃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宣布了累计达1.09万亿美元的亏损,并裁员约27万人。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均向银行体系注入巨额资金,以防止去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来金融风暴的扩大。上周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宣布第四季度净亏损创下历史纪录,达到48亿欧元(约合63亿美元),2008年出现50多年来的首次年度亏损。根据市场的预测,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集团2月11日将宣布高达42亿瑞士法郎的第四季度亏损。

    相关专题:

    欧洲银行危机一触即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