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最困难的一年宏观调控必须以动制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9日 15:42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很不容易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之多、造成的损失之大,全球金融危机蔓延范围之广、对各国实体经济影响之严重,国内经济运行变化之曲折,都是历史罕见的。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中国政府沉着应对,果断调控,全年经济增速依然是世界主要国家中最快的。但进入四季度,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从发展趋势看,鉴于国际国内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短期内难以改变,2009年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最困难的一年,保增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很不容易的一年

  (一)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接连经历了一系列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内来看,新年伊始,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五十年不遇、一些地区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此次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危害重。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区又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特大地震灾害。6月份以来,地震灾害的影响尚未消除,肆虐南方不少省份的大面积洪涝灾害又接踵而至。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给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冲击。据统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7亿元和8451亿元,受灾地区受灾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深刻而剧烈。世界经济在连续5年保持3%左右的增速,创下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之后,进入2008年,形势突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演变成一场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乏力,世界经济发展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判断,已经进入“严重低迷期”。

  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不利形势的影响,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也历经曲折:一是经济增速由快而缓直至陡然直下(图1)。一季度,中国经济仍处在快速增长区间,内需仍然比较旺盛,当季GDP增速为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4%,与历史相比均属比较快的增长速度;进入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当季GDP增速回落至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5.9%,应该说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后,这种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有利于避免经济出现过热,而且10.1%的增长速度也并不低;进入三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出现过度回落的情况,当季GDP增速为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9%,分别比上个季度回落1.1和3个百分点,人们对过热的担忧迅速转化为对趋冷的担心;进入四季度,经济增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急转直下,10月、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仅增长8.2%、5.4%,11月份更创下1990年以来单月增长速度新低,保增长已经上升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宏观调控就完成了从防过热到保增长的转变,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二是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释放的过程中迅速转为物价低速上涨的局面。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始终存在通胀压力,居民消费价格连续6个月处于7%以上的高位,3个月涨幅在8%以上,其中2月份涨幅高达8.7%。但是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回落和国内防通胀各项政策措施成效的逐步显现,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落,11月份回落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2.4%),比10月份大幅回落1.6个百分点。此外,9月以来其他各类物价指数的回落幅度也在不断加大。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物价形势就由通胀风险迅速转为低速上涨的局面,也是较为少见的。

  专栏1 2009年会出现通货紧缩吗?

  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尤其是最后几个月,受食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价格涨幅回落幅度明显扩大。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10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比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了6.3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涨幅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生产价格涨幅在进入回落区间后回落幅度陡然加大,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比10月份回落4.6个百分点,比2008年高点的8月份回落8.1个百分点,创31个月的新低。

  与此同时,全球通胀率普遍回落甚至下降。美国11月份CPI同比上涨1.1%,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欧元区上涨2.1%,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日本10月份上涨1.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也持续下降。10月份、11月份,非能源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7.9%和10.1%,其中铜环比分别下降29.5%和24.5%,钢铁产品分别下降1.0%和12.5%;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6.3%和25.2%。12月中旬,纽约油价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至12月19日跌至33.87美元/桶,是2004年2月10日以来的新低。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增加了国内的通缩压力。那么,究竟2009年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呢?

  从技术上分析,在经历2008年年初的高涨幅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存在回调的合理性。据初步测算,2009年2月份价格翘尾因素将由正转负,并将持续到年底,如果新涨价因素不出现大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价格水平出现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从食品、国际大宗商品供需形势看,新涨价因素将会比较平稳。

  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世界经济减速使得国内外需求普遍乏力,而连续5年高速增长形成的生产能力仍将使供给远大于需求,产能过剩问题会更加突出,这将导致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甚至通过降价来维持生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受世界经济减速影响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将会减少企业对货币的需求,而如果货币需求下降形成规模,将会造成信用的急剧收缩,加速价格水平的下跌。

  目前看来,价格涨幅的回落还没有对企业和消费者信心造成大的影响,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主要体现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上,除居住以外的其他非食品价格仍比较平稳,这有利于减轻居民支出压力。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但如果价格长期下跌,就会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影响需求,造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从目前形势看,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未见底,防止价格形成长期下跌趋势面临严峻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求始终处于紧平衡,而食品占居民消费比重较高的现状,以食品价格上涨为驱动的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另外,目前各国政府为阻止金融危机蔓延,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一旦局势得到控制,过多的流动性仍是通胀的隐患。对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保持足够的警觉。

  (二)宏观调控政策经历重大调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积极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的方向和重点,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现在回过头来看,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之大、政策调整方向转换之迅速都是历史罕见的。

  一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防”。为消除经济连续5年快速增长累积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着眼于“双防”的目标,中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控制投资规模,严把土地闸门,上半年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阶段是“一保一控”。年中, 通胀压力逐渐释放,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针对这一背景,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出现微调,从紧的货币政策略有松动,强调“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央行还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与此同时,开始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第三阶段是明确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进入四季度,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并果断地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再担重任,启动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到12月底,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此外,为稳定外需,出口退税率经历三次调整,涉及纺织、服装、轻工和机电产品等,为出口企业缓解困难、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货币政策方面,自9月以来可谓月月有动作,从9月到12月,央行在4个月内 5次下调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三)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依然是好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运行的曲折变化,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及时、应对有力,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依然属于较好的。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平均增速,而且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四季度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但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先后步入衰退期,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经济普遍陷入低迷,从全年情况看,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而且这一速度是在连续5年高于10%的高速增长形成的较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的,更是来之不易。

  二是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再获丰收,在连续几年的高基数上实现了新突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0570亿斤,比上年增产538亿斤,增长5.4%,创历史最高纪录,这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首次实现连续五年增产。亩产达到330公斤,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加13.4公斤,增长4.2%,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粮食单产持续上升。粮食连年丰收,增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为国家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