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PMI再度回升 经济初见曙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 07:33  东方早报

  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让人喜忧参半。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日公布的数据,1月份PMI为45.3%,虽仍处于经济衰退区间,但较上月大幅上升了4.1个百分点。

  PMI作为一个经济先行指标,若该指数低于50%即意味着制造业萎缩。该指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自2005年7月正式发布。去年11月,该指数曾创下38.8%的历史最低点。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可能正在经历V形反转。”美林证券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昨日评价称。

  不过,花旗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师彭程提醒,目前数据仅能证明短期的经济反弹,长期走势还取决于未来经济刺激政策的力度。

  “存货调整接近尾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日公布,本月PMI指数明显回升,仅有产成品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下降,其它大部分指数均明显上升,且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

  数据显示,包括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在内的多个指数,升势尤为明显,均超过6个百分点。

  其中,升势最为明显的要数购进价格指数。这一代表企业购进原材料情况的指数本月强劲上升了8.8%,为连续第二个月上升。

  而本月新订单指数为45.0%,比上月上升7.7个百分点,在制造业PMI12个指数中升势较为明显。生产指数则比上月上升6.1个百分点,达到45.5%。

  “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构成了PMI反弹的主要动力。而这两个数据强劲反弹,说明企业存货调整接近尾声,工业生产可能恢复。”陆挺表示。

  陆挺特别指出,购进指数和主要原材料都在上涨很值得关注,“因为原材料价格等,可以被作为商业周期的重要指标。”

  此外,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本月有包括烟草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在内的五个行业指数超过50%,比上月多出三个。其余的15个行业则依然处于衰退区间,其中纺织业最低,不足30%。

  “顺差将明显下降”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昨日公布的PMI数据也有所好转。这意味着,最难受的去库存化过程可能已经结束。”彭程说。

  事实上,昨日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做出了如是解读。他们大都相信,政府采取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有效地提振了需求,是本月数据反弹的主要原因。

  显见的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1月份银行信贷也许会猛增过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定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向实体经济传导。

  而在本月PMI数据的分项指标中,从业人员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特别值得关注。

  其中,从业人员指数已经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降。本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3%,比上月再次微降0.3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显然“明示”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仍在愈演愈烈。

  就新出口订单指数而言,一方面,这一数据在本月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33.7%,这或许暗示了,出口形势在短期内不会进一步恶化。

  但另一方面,进口指数在本月从33.3%大幅上升至了39.9%,进口指数增幅明显超过出口指数,“也许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贸易顺差会明显减少。”

  专家分歧加大

  针对PMI数据的回暖,专家对于宏观经济前景的判断似乎渐渐产生了分歧。

  包括美林证券、野村证券在内的诸多国外投行旗帜鲜明地指出,一系列的数据无疑证明“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并将V形反转”。

  但不同观点亦不在少数。彭程认为,现在的经济刺激方案会保证数据反弹,但同时可能也限制了未来出台更多的政策。

  “未来的经济前景显然还看不清楚。毕竟,元旦、春节两个长假让我们无法判断真实消费需求。而且,失业情况也还在继续。”彭程说。

  而此前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鉴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决策层需要警惕因为数据转暖而放松经济刺激方案的力度。

  可资佐证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伦敦表示,外部需求减少,给中国经济下行带来很大压力,中国必须还要继续研究和准备更有力的刺激经济的措施。

  中国金融时报周三也援引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称,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已有初步效果,但对整体形势的判断仍需密切关注今后的发展变化。

  PMI分类指数(部分)

  分类指数 09年1月 08年12月

  购进价格指数 41.5% 32.7%

  新订单指数 45.0% 37.3%

  生产指数 45.5% 39.4%

  新出口订单指数 33.7% 30.7%

  进口指数  39.9% 33.3%

  从业人员指数  43.0% 43.3%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