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中国形象面临三重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 12:34  国际先驱导报

  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偏见,以及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共同铸成了海外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三重困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童发自北京 提到中国,你第一时间会想到哪个词?

  神秘?长城?共产党?孔子?美食?还是功夫?

  针对这个问题,你我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接下来揭晓的答案,可能让你大吃一惊: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海外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描述中,“不确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不确定性=中国?这个海外公众心目中的等式,由何而来呢?

  在中国全面启动国家公关的今天,《国际先驱导报》发现,海外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正面临三重困境。而正是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偏见,以及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共同铸成了海外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三重困境,让中国的“不确定性”在西方世界弥散开来。

  “政治中国”:西方媒体围剿七大议题

  “不确定性”的最早根源,来自1949年建国以来,海外眼中的那个红色的“政治中国”,那个来自冷战另一个阵营的中国。

  冷战的铁幕,让双方都不敢轻易靠近。而红色中国在西方人的想像中,几乎成为一个被专制奴役、被饥饿困扰的人间魔窟,它不仅威胁着现实世界,更威胁着人们真、善、美的观念与信仰。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坐实了海外对“政治中国”的想像。

  如今,“政治中国”的想像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消失,西方仍然对“政治中国”津津乐道。有关研究表明,西方媒体一直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取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七大议题,即台湾、西藏、天安门、法轮功、人权、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国际先驱导报》发现,七大议题中,政治议题就占据了五个。台湾(Taiwan)、西藏(Tibet)、天安门(Tian'anmen)更是西方津津乐道的“3T政治议题”。而2008、2009这两年,是西方媒体“政治中国”报道的集中爆发期。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外国媒体云集台北;6月两岸两会恢复谈判,11月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12月两岸实现“三通”;加上2009年两岸能否展开政治谈判的疑问,台湾议题近一年来持续成为西方媒体的焦点。

  同样的,2008年3月14日,拉萨爆发打砸抢烧事件,随后达赖与中央政府一年内展开三次谈判,直到最近法国总统萨科齐因接见达赖,严重影响中法关系。而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也是达赖叛逃50年,西藏议题也在西方媒体上热闹非常。

  至于1989年政治风波,更是西方媒体每年都要炒作的“家常菜”。

  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一致通过今年度的优先审议议题,其中的重点就是瞄准中国的“3T政治议题”下手。该委员会指出,“今年是天安门事件20周年,是藏人反抗中国统治而发起暴动的50周年,也是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外交事务委员会将关注相关纪念活动。”

  “针对包括3T在内的这七大议题,我们需要整合协调多部门、多学科的力量,详细规划回应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胡百精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西方媒体围绕中国这七大议题攻击多年,并且形成了严重的刻板成见。

  而一份针对英国《泰晤士报》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西方媒体严重的冷战思维。研究者叫相德宝,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一名博士生。他曾经对2005年英国《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进行实证研究。

  相德宝发现,在2005年的40篇对中国政治的报道中,台湾问题成为《泰晤士报》设置的主要议程,1989年政治风波也成为它反复炒作的事件。另外一个被妖魔化的符号便是“共产党”。西方媒体依然遵循着冷战时期的刻板思维,将共产党描绘为专制者和独裁者。

  “经济中国”:经济威胁论衍生五个变种

  当然,在相德宝的实证研究中,《泰晤士报》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国”。相反,在《泰晤士报》2005年对中国的261篇报道中,有150篇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占到总报道比重的58%。其中“增长”和“经济强国”,成为定义中国经济的两个中心词,常用的修饰词则是“最大的”。

  海外公众关注中国经济,发自3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效应。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复活了西方古老的市场神话。你想,要是10亿中国人都喝可口可乐,那将是什么样的经济奇迹!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调查发现,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在海外意见领袖的印象中,中国国家形象一直在主打“经济牌”。“经济迅猛发展”是目前中国留给海外意见领袖的第一印象(64.2%)。这一结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在国际社会的现实投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