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开始显现积极效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3日 01:21  金融时报

  记者 谷秀军

  “去年12月CPI又创新低,说明目前物价进入一个下行通道,这缘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使得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消失,这也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央行有可能会进一步采取降息的措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

  “去年12月CPI又创新低,说明目前物价进入一个下行通道,这缘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使得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消失,这也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因此,我认为,今年上半年央行有可能会进一步采取降息的措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22日发布的数字显示,12月份CPI同比上涨1.2%,增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增幅连续8个月回落。显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的情况下,CPI的持续回落所显示的积极变化让人们充满了欣喜。

  在去年异常复杂严峻的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适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见识早、出手快,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保持增长的政策。这些政策标本兼治,既克服当前的困难,又为长远的发展打基础;既扩大内部需求,又稳住外部需求;既调整结构,又深化改革。央行积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年4次有区别地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流动性供应,以及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

  事实上,从央行上周公布的金融数据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初见成效,流动性明显增加。12月底M2同比增17.82%,结束去年5月以来的增幅连续下滑形势。这一增幅不但高于去年16%的设定目标,甚至超过了今年17%的目标,远超市场预期。全年净投放现金3844亿元,较去年多投放541亿元。数据显示银行放款速度比预期要快,流动性日益充裕。M1余额则为16.62万亿元,同比增长9.06%,增幅同比下降11.9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回升2.26个百分点。M1增速上升慢于M2,显示通胀风险较低。

  贷款数额亦随货币供应而上升,2008年12月中国新增贷款高达7718亿元,远高于11月份的4769亿元,同样高于外界预期。12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76%;全年贷款增加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专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放松见效很快,表明实体经济获得了流动性。显然,在四季度我国财政刺激政策及宽松货币政策均开始显现作用,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M1亦出现反弹,说明经济状况略微好转。

  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今天我们发布的数据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开始显现积极的效果。丁志杰认为,M2增速快反映了货币政策在通过连续降息后,已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从目前利率看,11月的CPI结束了中国此前近两年的负利率局面,给管理层更多刺激内需和使用货币工具的空间,维持正利率,加大了央行的降息空间。

  1.2%的上涨幅度也让专家对我国经济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这个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的势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通货紧缩已经由猜测变成现实,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时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认为,商品价格泡沫破灭增加中国通缩的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更明显下滑。

  对此,丁志杰认为,从数据看,更多反映的是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已进入下行空间,目前通缩风险确实是存在的。但从各国更多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扩大政府支出手段来看,未来通胀的风险也是很大的,这是货币政策中期操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有专家认为,如果以物价负增长作为通货紧缩与否的标志的话,通货紧缩出现的时间可能将提前来临,而防止通货紧缩需要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丁志杰还告诉记者,在经济下行周期,货币政策只能发挥辅助作用,更多应当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若要实现保增长目标,关键还在于货币、财政、产业、外贸等相关政策的相互配合,依靠单一的宏观调控手段恐怕难以应对复杂经济形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