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苗/文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光由精英来摸,很容易出问题,那么就精英和民众一起摸。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最近改革30周年纪念活动陆续展开。颇有意思的是,纪念活动以文艺传媒为主要方式,而颇为淡化过去擅长的主义或理论之争。纪念活动以其中2008年12月12号-12月17号,每天上午中央电视台与全国34家省市电视台共同创意的《改革开放颂》的播放,最为突出。
改革开放之初,首先遇到的是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最根本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会有不同意见,但那也是出于好意,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他采取的方针叫“不争论”。邓小平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当时,人们有着行动的渴望,行动已经是首要的,而主义与理论已经变为很次要。有冲突和差异没关系,不见得有共识,但可以通约,八九不离十。不见得有共识,但是可以最大统一战线的共同行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一定要先有共识,也不可能先有大一统的共识之后再行动,但是在行动中会形成有冲突有异质但又能互相宽容并存的共识。如此扭转过去时代“知”和“行”的颠倒地位,改变知多行少,只知不行的局面,确立行动优于知识,事实优于主义的改革格局,少说多做,少争议多共建。
改革30周年纪念淡化主义或理论之争,是对邓小平不争论原则的延续,而以文艺传媒为主要方式,这也是与改革开放日益走近大众,让与大众参与分享改革成果的进程吻合。
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他在文章中进一步阐明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根本方向。毛泽东说:“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毛泽东“到民间去”的呼吁,表现了文学界试图使作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的努力,“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要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
文艺要到民间去,改革也要到民间去。任何一场历史阶段的政治使命,其控制权,都会由政治精英转向民众,改革也不例外。而且改革重大措施,例如农村联产承包制,无不来自民众的发动。如今到了人民大规模参与改革的时刻了。或者说是民众主导的人民改革时期。
例如民众不断上升的参与反腐败的诉求。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的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提出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俞可平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光由精英来摸,很容易出问题,那么就精英和民众一起摸。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三个臭皮匠,顶上诸葛亮,人多好办事。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把人民的力量发动聚集起来,来纪念改革,实质性地推动改革。这样一起摸出来的石头,是改革中的共识,上一块可以成为下一块的指路石。
现代历史进程如同长江三峡峡谷,精英和民众抱成一团“过河”,可以做到在命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前的镇定自若,免得被漩涡一卷,已经乱了方向,不知道河岸在何处,随波逐流了。
在惊涛骇浪危岩暗礁的长江三峡峡谷,光有精明经验丰富的船长,没有愿意共同承担命运的水手,不见得能够“轻舟日过万重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