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巴曙松: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挑战和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17:34  《中国金融》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挑战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强大的后盾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也带给中国一次全面推进改革的机遇。

  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发达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必须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各自所需的直接或间接投融资方式。因为中国本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渠道严重稀缺,从而导致国内的大量资金流出。在宏观经济的等式中,储蓄减去投资为经常项目的顺差。本土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得大量的储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只能以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流出,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中国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等因素推动下的高达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一种储蓄的净流出,同时也给央行造成了巨大的货币投放压力以及比较被动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此次金融风暴源自美国,但从资本市场表现看,似乎中国受到的冲击比华尔街还要大。这背后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在资本市场上所付出的代价比美国还要大。美国金融市场的调整不能简单归因于金融创新。事实上,只要施以严格周密的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即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问题基本都是出在缺乏监管的OTC市场,而较少发生在场内交易市场,就是一个明证。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一大缺陷就是金融创新远远不足,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去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要。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倾斜下享受了较高的存贷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政策福利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必须大力发展除存贷业务之外的其他金融产品和工具,拓宽自身的盈利空间,同时也可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缺乏,还会产生大规模的“期限错配”,使本土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脆弱性。比如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是30~5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国内金融产品的稀缺使得这些资金的配置受到很大限制。而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是,资产负债表里负债方的期限越来越短,而资金运用方面如住房抵押贷款、大型基础设施的期限大多在数十年。如果说商业银行是“借短用长”,那么在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就是“借长用短”。“期限错配”使得这些微观的个体金融机构在外部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

  本土市场不发达导致许多企业到海外上市,其在国外融到的资金又以外汇的形式汇回国内,给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投放的压力,导致了“货币错配”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高达近2万亿美元的外币资产,而它的负债方全部是人民币,汇率风险很大程度上由人民银行承担。这也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和金融工具稀缺所造成的。

  经验表明,动荡的市场环境往往是推出金融创新工具的良好时机。这一方面是因为动荡的环境下更需要多样化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一些特定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还可以为中国在应对危机冲击方面赢得更大的政策空间和主动性;同时动荡的市场环境也是培养和锻炼中国金融机构应对能力的良好时机,不经历市场波动的洗礼中国的金融业可能也难以成熟起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