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扩大消费关键是要改变收入分配结构
本报记者 孙铭
扩大内需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出台了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期望国内消费的增长能够弥补外部需求的下降。
然而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樊纲看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一直比较稳定,而且短时期内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扩大消费的政策作用非常有限。
“中国的消费低不是因为居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居民没钱。所以中国消费低的问题不是消费的问题,而是收入结构的问题。”1月6日上午,樊纲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
谈及结构问题,樊纲认为,主要原因是在总储蓄中,企业的储蓄快速上升,而居民的储蓄在快速下降。而企业的储蓄快速上升,主要是资源型和垄断型国企的收入留在了企业内部,因此,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要改变目前中国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近期中国外汇储备下降,引起各界对资本外流的担心。但樊纲认为,近期外汇储备的变化有很多具体的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他尤其提醒要注意欧元资产近期的贬值。“细节我不了解,但我想说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这几个月创下了新高,中国的外资实际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还在增长。”
居民低消费源于企业高储蓄
《21世纪》: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冲击,你认为中国在这次危机中暴露了什么样的问题?
樊纲:这次危机凸显出了中国的内需不足的问题,中国过去40%左右的增长靠进出口增长,靠贸易顺差的增长,致使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这次外部需求骤然下降,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起足够大的市场,特别是消费品市场?这暴露了中国消费率太低的问题。2007年中国的储蓄率是51%,49%的GDP是消费,而这49%里面有14%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只占35%,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现状,如果说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什么问题的话,根本的问题就是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这一点毫无疑问。
《21世纪》:消费率太低的原因何在?
樊纲:我们也在问,中国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储蓄率?到底谁在储蓄?到底是什么制度原因导致了中国有这么高的储蓄率?
通常的一个解释是中国的居民爱储蓄,但其实中国消费者的储蓄倾向并不高,还比不上亚太区的平均水平。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在最近几年来相当稳定,大约在27%—31%之间。这就出现一个悖论,为什么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基本稳定,而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却从过去60%降到35%了呢?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储蓄的增长,加上一点政府储蓄的增长。企业储蓄的定义是企业未分配收入——工资奖金给工人了,税收给国家了,分红给了所有者了——中国的企业近年来有大量的未分配收入留在企业。过去在中国的总储蓄当中,企业占20%,居民占60%,另外20%是政府储蓄,现在变成了总储蓄当中40%是企业储蓄,40%是居民储蓄,政府的储蓄还是20%。所以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储蓄的提高。
《21世纪》: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变化为何不大?换言之,为何消费迟迟不能被拉动?
樊纲:这些年有一些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比如说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仍不到位)。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有利的因素,包括信用卡的使用、消费信贷、全球化、城市化。两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居民的储蓄倾向基本是稳定的。
储蓄倾向的定义是居民的储蓄和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是与GDP的比例,这时候就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下降了10%,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却提高了10%。
中国的消费低不是因为中国的居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居民没钱。最近政府又在出台政策鼓励家电下乡,鼓励农民消费,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统计局的研究最低收入的群体消费倾向是99%以上。所以中国消费低的问题不是消费的问题,而是收入结构的问题。
国企利润应向所有者分红
《21世纪》:中国的收入结构问题如何解决?为什么企业的储蓄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樊纲:为什么那么多的收入变成了企业的未分配收入,为什么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这不是短期政策所能改变的,涉及到长期的问题。
第一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可能很快;这有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由于还没能实现充分就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很慢。中国70%的低收入阶层要么是农民,要么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政府如果人为干预工资的价格,比如法定最低工资等等,如果在这个阶段工资涨得过高了,没有就业的人实现就业就更困难了。
第二是财税体制所关联的分配制度问题。一部分企业收入没有分配掉,没有通过转移支付出去。前几年收入增长最快的企业,是由于资源价格上涨而导致的收入提高,经济学上称为“资源租”,“资源租”不是企业利润,因为资源是全民的财产。其他国家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当资源价格上涨的时候要将这部分收入收归国有,比如俄罗斯规定,油价高于27美元以上,国家要收走90%以上,而在我们国家,资源收入以企业利润的形式出现,没有去它应该去的地方,国家财政没有收走。
《21世纪》:如何才能改变总储蓄中居民与企业的比例倒挂现象?
樊纲:国有企业创造了大量利润,包括国有垄断行业的企业,当然有些属于自然垄断,有些属于行政垄断。国有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不分红的,不分给最终的所有者,这几年的情况略有改变,国有垄断企业收入国家收走一些,但是比例很小。从2003年世界资源价格上涨以来,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企业的利润大量滞留在企业,如果转移出来,国家就能够通过减税,或者转移支付的办法,充实社保基金,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这个问题难点在于,一方面要发展,另一方面要改革,只有将企业的收入转移出去,居民才有更多的收入,这样才能改变企业可支配收入快速上涨,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下降的趋势,才可能使中国的消费得以提高。
人民币汇率波动仍属正常
《21世纪》:你认为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如何?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启动内需?
樊纲:短期应对经济危机来讲,扩大消费的政策(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涉及的问题不是短期的,是长期的或者是制度的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还是要通过扩大投资来扩大内需,一块是公共投资,另一块是住房投资,各占(GDP)20%左右,通过这两块投资的增长能够托住经济增长,然后逐步带动企业的投资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还是要做,比如增加社保支出、与民生有关的支出。长期来看,真正要弥补美国人开始储蓄导致中国的出口需求不足的问题,还要靠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因为我们不可能长期依靠政府投资。
《21世纪》:近期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趋势有所变化,有些时候出现贬值的现象,你如何预计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中国外汇储备近期也有所回落,你分析原因何在?
樊纲:如果不看名义汇率,去年中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相当大,升值10%左右,这么大的升值,中间有一点波动很正常。全世界的汇率都在变动,所以人民币汇率在升值的过程中有贬值很正常,不应解释得过多。另外,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美国恐怕更会压中国人民币升值。我们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问题。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化,我觉得是这么些原因,我们的外汇储备不都是一种货币,而外币资产的价格最近变化非常大,特别是欧元资产,资产价格变化会导致我们的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会发生变化。细节我不了解,但我想说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还在增长,这几个月还创下了新高,尽管有危机,中国的外资实际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还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