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保持在3.0%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 02:29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受金融危机打击,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时期。目前各国政府和央行正在联合携手行动,救助金融市场危机,然而信任和信贷危机并未就此结束。发达经济体将于2009 年陷入全面衰退,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保持在3.0%左右的较低水平,世界贸易量增速也大幅放缓。世界经济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找到新的增长点。世界经济、贸易复苏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张亚雄、刘宇、张茉楠

  

  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时期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显得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和新增长点。全球发展失衡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以及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近期看,受金融、房地产和就业三大市场的三重打击,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段低迷时期,以下因素将会影响世界经济能否实现稳定:

  1、 全球房地产市场危机。房地产市场危机是经济发展失衡和金融市场过度膨胀的结果,同时也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房地产泡沫不仅出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发达国家,也波及中国、南非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世界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房价变动定期跟踪监测的数据,近一年来,北美、西欧、日本、南非等国家住房价格涨幅普遍回落,不少国家的房价更出现下跌。目前看,全球房地产市场形势比预计更为严重。尽管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救助金融市场并纷纷降息,但是各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没有回稳迹象。2007年三季度,法国、西班牙等国房价十年来首次出现下滑;英国房地产市场也从2007年底开始连续下跌。进入2008年,欧洲各国的房地产市场或增速大幅放缓,或陷入停滞甚至大幅萎缩。种种数据显示,全球房地产市场萎缩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将继续。

  2、美、欧就业市场疲软。就业市场状况是判断整体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美林证券的研究,过去60年,美国经济从未出现失业率上升60基点而经济不陷入衰退的情况。2008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一改几年来的良好局面,持续恶化。一是失业率持续上升。从9月的6.1%上升为10月的6.5%,达到1994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就业下降。9、10月非农就业人数分别减少24.0和28.4万人,是2001年11月以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月份,且波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都有所下降。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连续减少,这是过去近5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美国就业市场进入疲软状态,表明企业生产活动收缩,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同时也是影响投资者信心并造成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内在原因之一。

  3、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调整。近几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调整,世界经济增长的差异明显扩大,发展中和转轨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7年间增长了近30%。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印等国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按照IMF计算,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取得了上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而且全球经济不仅增长高,增长的波动性也明显降低。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的另一表现是,世界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区域贸易增长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过去二十年的区域内贸易增长持续快于区域外贸易。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增长最为迅速,在中国、韩国带动下的区域生产网络体系重新配置,使区内贸易已占该地区总贸易额的一半左右。

  因此,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金融危机加剧、发达经济体面对衰退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点,将有助于世界经济平稳渡过难关。

  4、 流动性过度宽松,存在通货膨胀隐忧。美日欧等各国政府和央行孤注一掷救助金融市场危机是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和各国通胀居于高位,同时流动性并不缺乏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展开的。在此之前,美联储已5个月停止降息,欧洲央行及其它很多国家央行也都由于顾及通胀而不愿意将货币政策转向。目前,各国政府的救助措施希望能够首先稳定金融市场,同时解决房屋市场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但是大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降息是以牺牲物价稳定这个经济长期健康目标为代价的。更为复杂的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正赶上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高企、全球通胀抬头。目前全球通胀压力下行是由于经济增长下滑导致需求疲软和国际资本大量撤出市场所致,在市场信心恢复、渡过危机之后,过度的流动性将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通胀。

  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预计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7 年的5.0%(按照PPP计算)迅速放缓,未来几年将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低于或大体保持近30年来世界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于2008 年下半年或2009年初陷入衰退,随后时间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虽然也会显著放缓,但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按照IMF预测,世界贸易量将从2008年4.6%降至2009年的2.1%,发达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分别从2008年的1.8%和10.9%降至2009年的-0.1%和5.2%,发达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分别从2008年的4.1%和5.6%降至2009年的1.2%和5.3%。全球市场价格将会回落,但仍将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需求减缓和稳定的初级产品价格会在一定时期遏制各国物价上涨,但是由于企业面临持续高成本压力,对非能源和食品等制成品和服务价格的传导仍将持续。

  

  二、全球金融危机步入拐点取决于三大因素

  此次危机是累积性的金融危机,危机的性质决定未来的走势,未来将是一个矛盾集中爆发,结构不断调整的时期。从全球金融市场本身的周期性运行分析,未来6个月市场正处在需要重新选择方向的重要时间窗口,即使全球金融秩序有所恢复,全球金融危机是否步入拐点,还要取决于以下3个决定性因素:

  第一,取决于金融危机恶化的程度。由于此次危机肇始于房地产市场,如果像惠誉国际评级机构所预测的那样,美国房价再下降10%,那么美国次贷产品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此外债务市场还有恶化可能。根据美国运通集团估计,全美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达20%。目前美国信用卡债务规模超过9000亿美元、汽车及其他消费债务超过1.5万亿美元。欧洲在与美国次按资产相关的美国结构性金融产品方面的风险敞口依然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将使整个金融市场暴露在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同时,还要看实体经济恶化的速度;此外还要警惕可能触发新一轮危机的潜在风险。

  第二,取决于美元未来走向。从未来3-6个月看,由于金融危机向欧洲和新兴金融市场持续蔓延,特别是随着全球信贷渠道的干涸,欧元区等许多国家银行希望利用美联储货币互换工具获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为避险资产和应急资产,美国出于为后续向国际社会发债融资也极力稳定美元,这些因素有望支撑美元短期走强。然而美元近期的价格反转并不能改变美元中长期的价值下跌趋势,决定美元长期走向除了经济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还有三大根本性因素。一是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地位。二是美元享有的铸币税特权。三是美元走势受制于日益严重的双赤字。

  综合以上判断,美元走势的逆转和币值内在的不稳定性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新的动荡,加剧实体经济恶化的风险。

  第三,取决于全球危机治理与政策应对的效果。金融大乱之金融大治。短期来看全球金融局势岌岌可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国财政状况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旨在缓解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将对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产生“挤出作用”;而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以来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渐减弱,联邦基准利率无力引导金融市场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机期货币乘数的杠杆收缩,消灭货币购买力的速度极快,货币政策也面临失效。然而从长期看,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机因为这场危机的加深而提前成熟。

  

  

  2006-2009年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单位:%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世界经济 5.15.03.72.2
发达国家 3.02.61.4-0.3
美国 2.82.01.4-0.7
欧元区 2.82.61.2-0.5
日本 2.42.10.5-0.2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7.98.06.65.1
世界贸易量(货物和服务)9.47.24.62.1
进口:发达国家 7.54.51.8-0.1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14.914.410.95.2
出口:发达国家 8.45.94.11.2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11.29.65.65.3
发达国家 -1.20.3-1.8-0.1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4.91.75.5-0.9

  注:*2008年和*2009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1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