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价步入上调通道 天然气价改只升不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4日 18:17  中国经营报

  油价没涨,但天然气的价格恐怕还是要涨。

  在成品油价格改革之后,天然气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改革的资源类产品。正在酝酿中的天然气提价很可能在2009年变成现实,虽然最终采取哪套方案并未落定,但从“成本定价法”过渡到“净回值定价法”作为讨论最多的方案有可能被最终采纳。

  严重低估

  广州华润热电有限公司的天然气发电工程已经“断粮”数月了,“气源主要来自国际现货市场采购,价格太高,已突破每立方米5.5元。”电话那头,华润公司的一位业务员很是无奈。该公司仅仅是近几年火速上马的一大批停产天然气电厂中的一个,广东省因天然气供应不上以及价格太高而停止发电的超过一半。

  与扶摇直上的国际价格相比,国内管道气的价格却很低,内地居民的气价为3.5元/立方米以内。国内著名能源专家韩学功分析,一直以来,天然气国内外价格倒挂,按照等热值等价原则换算,当前中国石油与天然气价格之比为1∶0.24,而国际市场为1∶0.6,部分西方国家甚至认为气价应该超过油价。

  为何国际国内价差如此之大?据韩学功指出,因为我国天然气采取的是出厂价加管输费的定价机制,均由国家统一确定。而在国外,天然气定价采用能源替代法,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作为天然气市场价值为基础定价。

  煤炭价格已部分市场化,石油价格也在逐步放开,只有天然气在过去3年仅上涨两次,在发改委宏观院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看来,这并没有遵循发改委一年一调小步快跑的初衷。三大巨头更是多次提出,必须适当调高天然气价格才能使供需趋向平稳。

  价差如此之大导致国内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三大油气集团在与国际巨头艰难谈判的同时,也在为国内找不到未来的下游买家而犯愁。“我国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更多是依赖进口,但中国天然气国际谈判十分艰难,正在进行的项目至少有十几个,成功的寥寥无几,主要就是价格问题,国内承受不了,即便承受了,下游买家也不会接受。”高世宪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这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天然气市场更加吃紧。发改委网站数据显示,从探明储量的人均占有水平看,我国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随着缺口与日俱增,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可能会超过15%,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

  方案细节解密

  中石油规划计划部负责人已在广州“国脉万里行”座谈会提前“吹风”:“天然气改革方案已经进入发改委议程,2009年早些时候就可能会出台,提高天然气的价格。”

  事实上,此次中石油并非空穴来风,石油巨头们呼吁天然气涨价,已引来阵阵回声。早在半年前,发改委就在研究天然气价格政策,确定改革方案。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于近日“放风”:为鼓励节约能源,将择机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这更加强化了市场对天然气提价的预期。

  据悉,在发改委对天然气企业长达半年的调研过程中,焦点集中在“成本”和“国际”两大因素,“国内天然气开采难度和成本非常高,出厂价却远远低于国际同行。”能源专家、发改委高级顾问周凤起解释。因此,在记者从可靠知情人获知的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方案中,讨论较多的方案是从“成本定价法”逐渐过度到“净回值定价法”,最终与国际接轨。

  据知情人士透露,成本定价法,即改变出厂统一定价的模式,考虑不同开发成本和加运输成本的计算方法。中石油西南天然气研究所研究员白兰君表示,天然气管道维护、运输等需要大量费用,越是地质条件复杂的气田开采难度越大。在改革初期,这种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体制对天然气市场开拓与消费领域扩展有积极作用。

  “这个思路好是好,但是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上述知情人表示,在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中,“国际因素”正在成为一种重要力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变被动成主动,让中国成为影响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的主要力量。

  据悉,当市场逐渐适应“双成本定价法”后,就应该过渡到“净回值定价法”,以天然气的市场价值为基础推算并确定天然气出厂价,市场价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参照对象可能锁定为价格市场化的原油、煤以及液化石油气。

  但也有说法称可能采取上述两种定价方法相结合的机制,此外,用户与供气商商定的竞争性市场定价和管输费定价原则也被纳入考虑范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