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撰稿:张娟娟
主角:三鹿、三聚氰胺、结石宝宝
配角:多家知名奶制品生产企业
导演:
奶业“潜规则”
镜头1
医院查出多名“结石宝宝”
2008年9月8日,位于兰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接收了一名特殊患者,病人是8个月大的婴儿,却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病症。而且这是该院自6月28日以来收治的第14名患有相同疾病的婴儿。他们有许多共同点:都来自甘肃农村,均不满周岁,都长期食用某品牌奶粉。甘肃《兰州晨报》等媒体首先以“某奶粉品牌”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三鹿稳坐泰山,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镜头2
三鹿自称“产品质量合格”
9月11日凌晨3时,上海某媒体第一个点名揭发婴儿喝三鹿奶粉致肾病,举世震惊。之后,三鹿见招拆招,使尽浑身解数,和“结石宝宝”及国人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较量。
10时,三鹿公开回应:三鹿是奶粉行业品牌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如果真有这样的问题,相信质检部门会查个水落石出。三鹿集团委托甘肃权威质检部门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质量是合格的。
19时,三鹿集团传媒部部长崔彦锋回应:“作为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知名企业,三鹿几乎成了我国奶粉的代名词,因此我们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婴儿奶粉是专门为婴儿生产的,在生产中对理化、生物、卫生等标准也是完全按照国家配方奶粉的标准执行并全面检测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
20时50分,卫生部发布: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21时30分,三鹿集团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公司决定立即对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镜头3
石家庄市宣布调查结果
9月1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首次表示,三鹿集团经过多层次、多批次的检验,在8月初查出了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物质。调查认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
9月12日,21时10分,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魏光华在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声明,该局从未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
镜头4
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处理
9月14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对外发布通报: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目前被刑事拘留的十九位犯罪嫌疑人中有十八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和挤奶厅的经营者,河北警方正全力彻查。
9月15日,三鹿集团向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结石的患儿及家属道歉。
9月16日,鉴于三鹿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田文华对事故负有很大责任,石家庄市委免去田文华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职务,罢免田文华董事长、总经理职务。
同一天,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奶粉含量最高。毒奶粉事件迅速从一家企业扩散到整个行业。
9月16日晚,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免去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的职务,同时免去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任虎的职务。
鉴于对奶源质量监督不力,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毅,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志国16日也被上级主管机关免去了党内外职务。
镜头5
三鹿集团进入破产程序
12月25日11时30分,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建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鹿集团目前净资产为-11.03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因此依据《破产法》有关规定,三鹿集团进入破产程序。目前裁定书已送达三鹿集团,此案正在审理之中。
资料:三聚氰胺
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含有大量的氮,不法分子将原料奶“稀释”后加入此物质,可造成蛋白质虚高的假象。在大鼠实验中,如果三聚氰胺的摄入量大于体重每公斤3克,其致死率约为50%。人体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可导致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对白
“我们分明都是喝三鹿奶粉才生病,为什么不公开它的名字?究竟是企业的利益重要还是我们的生命更重要?”
——结石宝宝哭诉(虚拟)
“我们的奶粉给众多患儿及家属造成严重伤害,我们非常痛心!三鹿集团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道歉!但我们不是有意添加的,添加的是那些不法分子。”
——三鹿集团辩解
“唉,前两年职工劝我退休我不退,这下可好,闯下大祸了,没想到我堂堂一个三鹿集团董事长,最后会落个晚节不保。”
——田文华感叹
旁白
三聚氰胺,这一过去鲜为人知的化学物质,因为三鹿奶粉事件一夜之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为2008年心酸的回忆。它所带来的损失远远不只是一个企业的灭亡,而将是整个国产乳制品行业一场旷日持久的浩劫。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相信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民族品牌自信心瞬间轰然倒塌。从瘦肉精到苏丹红,从阜阳劣质奶粉到毒大米,我们永远在吃一堑,却永远不会长一智。或许,我们与那些优秀外资企业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技术、资本,而是企业的良知、诚信。
但愿这次事件能真正让国内企业长一次记性。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