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前的能源形势:危中之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11: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机”之所在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因势利导,应对得当,在危机和困难中抓住发展和调整的机遇,就能化不利为有利。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一直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为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期;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们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一)积极拉动内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为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开工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加大能源领域投资力度,提振信心,拉动内需。

  一是加快核准和开工建设一批影响重大的能源项目。目前已经核准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个核电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12月15日又启动建设宁东煤电化基地,同时开工8个煤炭、电力、煤化工项目,包括设计产能2200万吨的煤矿项目,440万千瓦坑口电站项目,一条1335公里的宁东至山东的±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还有一个全国建设规模第一的聚甲醛项目。这些工程投资巨大,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初步估算,仅三个核电站10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就涉及投资1200亿元;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干支线全长5300公里,投资930亿元,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

  二是紧急下达中央安排的能源领域财政资金。今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安排农村电网改造资金20亿元,城市电网建设资金20亿元,核电、风电装备国产化支持资金8亿元。电网资金、能源装备资金,在10天内都已经按要求、按标准下达。电网工程启动快、产业链长、带动投资作用明显。目前,硅钢片价格止跌为升,上涨了2.4%,就是输变电设备投资拉动的表现。

  下一步,要加大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要对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加大投资力度。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当前全国范围内电力生产和消费增速明显回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些地区已供大于求,正是加快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为此:

  一是继续加大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力度。我国电力装机中10万千瓦以下小机组仍占有很大比例,煤耗高、排放多、污染重。为推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计划关停5000万千瓦左右规模的小火电机组。至今年10月份,小火电机组已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其中2006年关停314万千瓦,2007年关停1438万千瓦,2008年1—10月份关停1458万千瓦。这些小机组关停后,所需电量由大机组代发,每年可节约原煤4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00万吨。2009年将继续推进“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同时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建设。

  二是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我国煤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矿产量占60%左右,中小矿产量占40%左右。2007年原煤产量25.4亿吨,有1.4万个煤矿,平均产量18万吨。当前煤炭供应基本平衡并开始向宽松方向发展,为加快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加大关闭小煤矿提供了时机。要采取措施解决小煤矿小、散、乱、差等突出问题,促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要继续加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批准矿区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大矿井、大企业、大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

  三是积极加快发展核电。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产生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也不存在大运量、大距离的燃料运输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2005年世界核电装机3.74亿千瓦,核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的比例,全球为9.66%,法国56.21%、韩国26.86%、日本19.00%、德国17.07%、美国10.45%;而2007年我国核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例仅为1.27%。2007年世界核电消费2.73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61%;而我国大陆核电消费626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0.77%。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向,今后若干年应大力发展核电。为此,要加快研究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建设,制定核电管理的法规。2009年,要新开工建设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腰古和山东荣成等核电站。

  四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鼓励风电加快发展的政策,加快我国西南水电开发,加快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风电开发方面,2008年预计全年新增装机400万千瓦,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这就意味着风电装机规模超过了核电,我国将超过印度而排名风电装机规模世界第四;新增装机速度超过西班牙,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发展第二快的国家。要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争取实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1亿千瓦左右。

  五是培育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提供保障,引导企业实现跨行业融合和重组,鼓励煤、电、路、港、化等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提高国家对能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利用海外能源资源

  支持能源企业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和经济安全。

  一是加强国际能源对话交流。积极参与中美、中俄、中日、中国与欧盟等双边和APEC、东盟与中日韩(10+3)能源合作、国际能源论坛等多边交流与对话,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行国际能源秩序,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国际能源合作环境。

  二是扩大海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充分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能源市场疲软的有利时机,加大同能源生产国及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力度,扩大油气领域投资规模,实施多元化的全球油气开发利用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回落的时机,增加油气资源的进口。抓好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中哈二期石油管线建设,积极推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

  三是加强能源资源战略储备。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已基本建成。二期石油储备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库容将达到2680万立方米,要积极推进二期基地建设。推进商业石油储备,鼓励企业利用闲置的商业库容,增加石油储备。还要建立其他战略能源物资的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

  (四)增强自主创新,推进能源科技装备进步

  国际经济衰退和能源需求疲软,为我国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和装备创造了比以往更为有利的条件。近些年,我国能源技术和装备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很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能源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要利用当前时机,争取以较低成本引进更多更好的先进能源技术、装备和优秀人才,开展同有关国家在洁净煤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等重大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能源技术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大力组织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依托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落实鼓励购买和使用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优惠政策。要大力推进烟气脱硫、脱氮、等离子点火、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百万千瓦空冷机组、特高压输电、非粮生物质能源、生物柴油、深海勘探、煤清洁燃烧利用、煤层气开发、瓦斯综合利用等能源技术。组织好大型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勘探开发两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五)抓住有利时机,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由于经济增长减缓、原材料价格下跌,CPI上行压力明显减弱。近来,CPI涨幅回落,1—11月份CPI累计同比上涨6.3%,其中10月、11月CPI同比上涨幅度分别是4.0%和2.4%。根据国家统计局预计,2008年CPI将在6%以内,并具有继续下行的预期,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这种情况为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空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六项收费,提高燃油消费税水平,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

  目前电煤价格实际存在着“动力煤市场价格与电煤合同价异步并存”的双轨制。CPI的回落趋势以及国际大宗能源资源商品价格下行,为进一步完善电煤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为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改善发电行业经营状况,也提供了可能和空间。(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