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福祉:30年十位经济学家

  他们是中国的福祉

  文 | 本刊记者 陈建芬 曾兰

  往事并不如烟。

  未有改革前,中国已经有经济学者为改革而坚持和抗争的身影。顾准被称“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即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问题是废除了市场制度。“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1964年,孙冶方在被批斗时,依然如是坚持。文革结束前后,顾准与孙冶方相继离世。“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以自己的生命在敲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门”,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冒天启,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颁奖盛典”上如是感慨。

  文革结束以后,马洪、蒋一苇成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微观改革的倡导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薛暮桥、杜润生、廖季立、刘明夫等老一辈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领导人,形成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核心的整套观点和政策主张。

  2008年11月,由董辅基金会等机构主持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148位经济学者票选认定,在过去30年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经济学理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有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之誉的杜润生及麾下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被视为此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中国的经济学家,常常以决策智慧供应者的身份,隐藏于政治家的身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曾是三位总理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得力助手。

  当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城镇民营工商业初步成长后,如何建立现代市场制度的命题,摆到了经济学者面前。经济学界的两位扛鼎人物出现分歧。吴敬琏主张整体协调改革,被理论界称为“整体改革论”或“协调改革论”,他论证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吴敬琏的同庚、同乡厉以宁则强调经济运行主体和微观基础方面的改革。两人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应该去向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家请教,然后根据政治上的考量来决定一个政策。而不是相反。”吴敬琏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30年来,坚持这种常识,在强势政府面前,是难能可贵的。

  赵晓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学家划分为“四代”:薛暮桥、顾准、孙冶方、于光远等为第一代;吴敬琏、董辅、厉以宁等为第二代;林毅夫、杨小凯、张维迎、周其仁、樊纲等为第三代;现在的青年经济学家则是第四代。第一代已是凤毛麟角,第二代也已寥若晨星,第三代正如日中天,第四代还在崛起之中。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后一页,凯恩斯以无比的自负写下了一段话:“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践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说之影响,却往往是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

  为纪念经济学家30年来对中国改革的贡献,《中国企业家》特别组织评选“30年最具贡献的10位经济学家”(名单见后)。

  30年,这些“入世的哲学家”,是中国的福祉。

  “改革拓荒者”

  薛暮桥(1904-2005)

  暮桥取意“末路穷途,有桥可渡”。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薛暮桥开完会回家坐在椅子上,忽然就哭起来了。“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家计委领导向人大作的报告,还陷在分钱分物的数字中,不思改革……”薛暮桥上书中央痛陈20多年来经济工作中的错误。1980年,他主持起草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这被称为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990年,对于中国的发展前路,众说纷纭。薛暮桥撰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和《致中共中央常委的信》指出,需要在总体上放弃过去那种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最终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年后,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

  薛暮桥“经历了相信计划经济,后来又力主改革、走市场经济之路的漫长过程”,他担任过新中国首任私营企业局长。既为官又治学,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坚守底线,薛暮桥在中国知识分子最艰难的选择上,做出了成功的努力。

  “价值规律守夜人”

  孙冶方(1908-1983)

  孙冶方,无锡人,与薛暮桥为叔伯兄弟。

  孙冶方,一个改革前就坚持改革的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孙冶方大声呼吁:一个国家,如果不顾经济价值规律只谈意识形态,将会导致崩溃性的灾难。1963年底,孙冶方发表关于利润问题的演说。有人劝他说:“风声很紧,还是不要再讲利润问题。”他回答:“什么是风声,我又不是研究气象学的。”“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1964年,孙冶方在一次回答批判者质问时冲口说出。

  1968年4月4日,孙冶方被关进秦城监狱。狱中无纸笔。他为自己的著作《社会主义经济学》打了85遍腹稿。七年后,释放出狱。押他回家的造反派在汽车上警告他“要老实做人”,他回答:“我是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1983年孙冶方逝世。他被学术界视为最值得敬重的经济学家之一,不仅在于他的理论体系,更在于他的正直、执着、坚毅。

  “民营经济代言人”

  董辅(1927-2004)

  几乎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关键步骤前夜,董辅都提出了大胆而独到的见解。

  1978年9月,大局甫定,政治气候还是乍暖还寒时候,董辅提出了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分离”,即改革国家所有制,实现政企分离;改革人民公社所有制,实现政社分离。1980年,董辅提出取消指令性计划,反对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1985年,他又以八宝饭为喻,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董辅还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的辩护者和代言人”。1986年,“温州模式”备受责难之时,董辅与赵人伟等人赴温州考察后发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考察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一文,为“温州模式”辩护。为了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他曾是风险投资、创业板、民营银行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为“私产入宪”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经济学家的良心”

  吴敬琏

  1990年7月5日下午,中南海勤政殿。有人指1988年的通货膨胀等问题,都是因为市场取向这一错误的改革路线所致。吴敬琏针锋相对地回应,出问题的原因不是改革的市场取向不对,而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够坚决、不够彻底。从此,吴敬琏有了“吴市场”的封号。

  2001年初,吴敬琏抨击,“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有人给他打过恐吓电话,有人往他家里扔过石头,但他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

  在吴敬琏看来,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中国需要“防止权贵资本主义”,形成“好的市场经济”。在其近作《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中,“法治”、“宪政”……成为了高频词汇。他开始有新的雅号,“吴法治”。

  “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评奖委员会给我这样的荣誉。实际上,我只不过是30年里面共同拼搏的亿万群众的一分子而已。应该说这30年来,有4个社会集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一个是企业家们,第二个是知识分子,第三个是开明的政治家。还有一个社会集团,好像大家都没有提到,我们不能遗忘,就是我们的普通劳动者,特别是我们的农民工。”《中国企业家》杂志“30年最具贡献的十位经济学家”颁奖典礼上,吴敬琏的获奖感言,让闻之者动容。他依然保持着“经济学家的良心”。

  “拥有自己的木工车间,边听着莫扎特的音乐边做木制家具”,是吴敬琏退休之后梦想的生活。不过,对已经78岁高龄的吴敬琏来说,做手工只是个奢望。“将近80的人,每天仍然工作10个小时以上,周末几乎没有休息。靠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周南说,作为吴敬琏的夫人,她也只是吃饭时有机会和他说上几句话。其它时间,吴都在书房伏案笔耕。吴还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还要带北大、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生。尽管今年3月,吴敬琏已经辞任全国政协常委,但退而不休,社会活动仍频。最近,他还低调当选了阿拉善SEE基金理事长。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伴随着危机感,注定了吴敬琏不能停歇的生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