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出海并购“自主操作”“照章办事”
本报记者 江金骐 北京报道
2008年12月25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独家了解到,包括国资委在内,发改委、工信部及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加紧调研,针对国内企业有可能开展的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将联合推出专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是敦促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并购时机,另一方面是对那些胃口太大、眼界太高的企业作出规范”。
决策权仍在企业
“调研目前仅限内部,接下来要听取学界和企业界的意见。”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白英12月25日对本报记者说,随着海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走低,国内的企业去海外开拓资源的冲动日益显现。不过,她认为,企业去开发境外资源,虽然决定权在企业,但应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进行。
正是由于决定权在企业,白英否定了部分媒体此前“国资委遴选10家央企海外并购”的说法。对此她解释,国资委对于央企的投资行为,是按照主业投资和非主业投资分别进行管理的,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主业投资,由央企自主决策。她以钢铁企业为例,说国资委内部没有钢铁专家,对有关钢铁产能或铁矿资源的并购,无从评估,“因此,我们对企业无所谓遴选、指定,最多只需备案”。
白英同时表示,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主业可以有所调整。这个规定为目前的央企开展境外并购,客观上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记者从中国社科院12月25日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皮书中得知,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额,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达到1310亿美元,已超越2007年全年的水平。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占29%的市场份额,中国跨境并购达到688亿美元,创出新的年度纪录。
不但如此,中石油的一名贺姓经理,12月19日在带队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环境成果展”时向本报记者表示,中石油集团近期可能参与竞购加拿大一家上市公司的石油资产,交易金额最高可能达到3亿美元。而它的兄弟——中石化集团,对加拿大一家石油商的一笔海外收购,涉资130多亿元人民币,已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0亿学费买教训
表面上看,尽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成绩喜人,但资源央企的海外并购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之一、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12月2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援引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说,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单从资源性产品海外并购来看,我们海外投资行为就频频遭到重创。”专家给记者列了一个单子:2004年中石油竞购俄罗斯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遭到“滑铁卢”,中方无功而返;2007年6月,中投斥资30亿美元在黑石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中认购了9.3%的股份,时至今日,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记录;两拓合并失败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无可挽回;中国平安虽然没有施行它1500亿元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是既成事实;中国首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不但没有肩负起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而且在1120亿元投资中已现600亿元的浮亏。
“如果接着往下算,2008年海外收购的损失肯定越过2000亿元。”李向阳说,一边是海外并购的有利时机,一边是伴随在并购中的巨大亏损,所以,如果国家此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应该是顺势而为。
新政或解资金难题
将要出台的新政,除了对企业的行为给予规范,李向阳还认为,它对缓解企业并购中的资金难题,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判断,从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的谈话以及最近出台的政策中可以找到依据。
近日,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论坛上说,在放松对海外并购的限制的同时,考虑对重点企业进行资本金注入,对重点矿种境外并购实行贷款贴息。
再从国内信贷支持来看,日前,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特别强调,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对资质优良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产业重组、升级和整合等操作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并购贷款在政策上已经破冰,但短期内不会全面放开。”李向阳说,资源类企业由于属于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现在是并购的好时机,但包括央企在内的诸多企业,现金流都比较紧张,这点是事实。在他看来,如果新政要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除了商贷,还应考虑到国家2万亿的外汇储备,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早建章立制,引导外汇参与企业的海外收购。
据了解,国资委不久前已经与中投公司商谈过运作模式,国资委将向后者推荐优秀的中央企业,后者将帮助中央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称,央企得到中投公司的投资后,将重点用于海外投资。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