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程瑞华
扰攘两年多之后,中国与美国、欧盟、加拿大的汽车零部件争端终于有了结果。不久前,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在日内瓦终审裁定,美国、欧盟和加拿大起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案中,中国违反了世贸规则;该裁决在一个月内生效,中国必须限期改正这一做法。报告认为中国对超过整车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征税的做法对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歧视,违反了相关贸易规则。那么,这一裁决结果对中国汽车业意味什么?日前,本报作为合作媒体参与的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直播的特别节目《坚定信心促发展》,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就此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中国与美国、欧盟、加拿大的汽车零部件争端始于2005年2月我国出台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对具有整车特征的零部件将按整车税率征收25%的进口关税,而不是按零部件征收10%的进口关税。中方表示,出台该办法,旨在防止外国企业逃税行为。
但面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最终裁决,中国也只能接受。根据现行规定,如果整车60%的零部件来自进口,中国将按照整车的税率向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关税。进口整车的税率为25%,而汽车零部件的税率仅为10%。
尽管国内汽车业人士早已预料到这种结果,但还是担心,跨国汽车巨头在华采购汽车零部件的力度将会进一步放慢。对此,杨瑞龙的看法是,中国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一问题。世贸组织认为中国对汽车零部件所征收的关税阻碍了国内汽车生产商采用进口零部件,这将减少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欧盟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欧美国家2006年曾向世贸组织投诉,称中国对占车价60%或以上的外国进口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变相逼迫中外合资或中国汽车制造厂家使用中国自产的汽车零部件,同时宣称外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将生产地转移至中国,导致欧美相关行业工人失业。此次这一最终裁决,事实上降低了外国汽车进口中国的门槛。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的通用,德国的大众都面临整体需求下滑后的汽车业的萎缩,寻求出口是当务之急,这次调整之后,整车和零部件的税差被拉平,汽车到中国市场的进口相应的关税是下降的,应该说对外国汽车业来讲是个利好消息,而对中国的汽车行业则构成压力,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对汽车行业会有影响。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预期的。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已经承诺了要按照自由市场原则,遵循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尽管觉得有些不合理,但我们对此要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振兴中国的汽车工业,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杨瑞龙认为,此前我国出台《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旨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整车和零部件的税差规避海关监督,是出于打击非法拼装的需要。中国进口整车的关税为25%,但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关税只有10%。因此不少跨国汽车企业借机大量进口汽车零部件,然后在中国组装后销售,变相规避了至少15%的关税。一旦中国调整该办法,将为跨国汽车巨头借机避税或逃税打开大门。因此,我们应出台其相关措施,加强监管。
其实,在汽车工业,利用进口产品或大量采用进口零部件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在零关税的情况下,高成本国家生产的零部件或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也要高出大多数中国本地产品。因此,从表面上看,这一裁决降低了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成本,并对国内供应商构成了竞争威胁。但是,这项裁决不会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有专家指出,通过先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为成品车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仅仅局限于几款高档汽车。这些高档汽车都属于小众消费,销量不大,不会对中国汽车产业有过多冲击。更何况,为了降本增效,我国多数汽车企业已经进一步提高了国产化率。因此,在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即使执行裁决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影响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