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12月16日上午,北京市阜外大街29号热闹非凡,我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正式转型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距离其上市,又近一步。
国开行的改革进程岂止一波三折,先有高层“双规”阻碍,又有违规炒股风暴,再是改制方案争议不下,于是股份公司的挂牌之日一延再延。外人为之着急,内部人更是感慨万分。在挂牌大会上,记者听到,两位银行内部人士站在国开行北京总行门口,兴奋之余掩饰不住唏嘘:“可算是挂牌了。”
正是这般不容易,在仅仅半个多小时的挂牌大会上,群“星”熠熠,各部门相关领导悉数登场。除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和国开行董事长陈元共同揭牌,嘉宾还有发改委副秘书长马力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汇金总经理谢平、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税务总局所得税司综合处处长杨峰、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宋大涵、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等,还包括证监会、外汇交易中心、外管局的代表。
即将入股国开行的全国社保基金的代表,仅仅坐在主席台的后排。一位接近国开行的人士告诉记者,有意入股国开行的潜在投资者众多,国开行将逐步甄选。
此前《华夏时报》所报道的国开行将获得国家信用过渡期的安排也得到证实,国开行的国家信用将保留至2010年。但之后国开行将如何开拓资金来源和应对资金成本,依旧是个问题。
保留国家信用至2010年
国开行改革终于落了定。新成立的国开行注册资本为3000亿元,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按出资入股,分别持有开行51.3%和48.7%股份,开行性质从政策性银行转为商业银行。这与当初市场所预期的“工行模式”略有差别。
之后,中组部干部五局的代表宣布了国开行股份公司的领导层:陈元任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蒋超良任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姚中民任监事长、党委副书记,郑之杰、高坚任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李吉平、蔡华相任副行长、党委委员。
最受关注的国开行国家信用,也予以保留两年。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宣读《银监会关于国家开发银行改制设立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时指出,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在2010年底以前风险权重为0。2010年之后发行的债券,由银监会按照市场化原则另行研究确定。自股份公司挂牌成立之日起,国开行所做的商业担保,按商业银行标准计算风险权重。
标普公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开行的评级一定是考虑了国家信用的因素,而且到目前为止,评级没有更改。
今年7月31日,标普称,将包括国开行在内的中国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长期评级由“A”上调至“A+”,短期信用评级由“A-1”上调至“A-1+”,长期评级的展望为稳定。
资金难题待解
未来的资金来源一直是国开行内外最为关注的难题。
尽管国家信用有过渡期的安排,但过渡期之后呢?目前,国开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债,目前,国开行金融债券存量占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存量的20%。
银监会的表述是,2010年后其担保评级,银监会将按市场化原则另行研究规定。而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持有的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而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则为20%(其中原始期限4个月以内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国开行转型后,其金融债也将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不得不同样在20%的风险权重线上挣扎。
能不能另辟蹊径解决这一问题?但国开行依旧不能吸收居民储蓄。蔡锷生指出,国开行股份有限公司将具备商业银行的性质,在业务范围上,可以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之外的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可代理发行、承销政府债券,从事保理业务等。
加大向个人投资发债的步伐或许是一条明路,去年,国开行作为首家境内机构获准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曾尝试了向个人投资者发行,认购额接近发行计划的3倍。但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还是会遇到评级信用的问题。
“筹资渠道如何拓宽,确是国开行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郭田勇说。
而按照国开行的商业化转型方案,除设立集团性质的银行股份公司外,还将另设两大子公司,分别负责直接投资和投资银行。据接近上述人士透露,这两家公司的成立也渐行渐近。
尽管有诸多波折,回顾国开行改革进程依旧能看到成功的临近:央行从2005年便着手研究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方案;2007年12月31日正式确定由汇金公司向国开行注资200亿美元;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开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12月1日,国开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在京召开;12月16日,国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而后,其上市也指日可待。
央行副行长易纲于16日强调国开行、农行上市要看市场的机会,但他也表示对国开行和农行的改革充满信心。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