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1:中信“仪征模式”集资创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4:50  《中国商界》杂志

  这一年,被寄予厚望的国有企业改革首战即遇胶着,中央财政吃紧,思想再度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开始,国务院两次发文“打击投机倒把”,并鼓励国营企业搞“三产”和“停薪留职”。

  商界大事记:

  ●首钢减产,宝钢项目受争议

  ●IBM第一台个人电脑面世

  ●中信在日本发行债券

  1981:中信“仪征模式”集资创举

  创立之初的中信经营状况并不好,直到著名的“仪征模式”发生。

  这一年,唯一称得上“大手笔”的要算是荣毅仁在1978年创办的中信公司,这位“中国第一红色资本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总算挖到了第一个“大金矿”。

  中信在创办之初没有正式的办公地方,就租用了上海和平饭店的几间房子。公司人手少,很多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先生。在过去的两年多里,60多岁的荣毅仁每天领着70多岁的董事李文杰一起接见各路外宾。从1979年到1981年,全公司共接待外商6000多人次,他还请来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中信的顾问,然而使尽浑身解数,中信谈成的项目却只有不足挂齿的三四个。

  一日,荣毅仁与出身世商的中信董事王兼士聊天,突然想到“借地方上的项目发行债券来集资”的点子。当过十多年纺织部副部长的荣毅仁记起,江苏有家仪征化纤工程,原来是国家22个重点工程的大项目,设计能力为年产化纤原料50万吨,相当于全国化纤的总产量,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因资金不足准备下马,中信正可以接手过来。荣毅仁想到了举债集资的办法,他向国务院提议,通过向国外发行债券来救活仪征工程。“新中国向来有一个引以自豪的记录,那就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荣老要向外国人借钱,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过不去。”《荣氏父子》的作者陈冠任记录了当时的争议,很多人跑去向国务院告中信的状。“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借钱,这搞的是哪门子的经济?中信到底想要干什么?”

  如果要在政治层面上讨论,荣毅仁肯定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何况当时的整个气候一点也不利于他的这个动议。好在人脉深厚的他很快谋求到了主要领导者的支持,国务院同意中信在日本发行100亿元的私募债券。

  荣毅仁在半年多时间里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所有的前期工作,毫不夸张地说,他个人的信用和国家副主席的政治身份成了此次募资最重要的担保。在1982年1月,中信债券发行成功,日本30家金融机构认购了这个期限为12年、年利率为8.7%的债券。三年后,仪征化纤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中信的做法被称为是“仪征模式”,而经此一役,荣毅仁和中信终于找到了感觉。“资本回来了。”荣毅仁后来对美国记者一言以蔽之。

  有熟知荣家历史的人说,所谓“仪征模式”,不就是当年荣氏兄弟的借蛋孵鸡吗?据说荣毅仁听到此话,也不禁莞尔。回想荣氏兄弟的经营历史,的确是以借款运转而著称的。在某一个阶段,中国的多数人,包括执政者都认为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一个值得自豪的理想状态。正因如此,仪征债券起初遭到过强烈的反对,而它的成功对人们认识上的冲击和颠覆也一样强烈。随着仪征模式的成功,在海外发行债券之举陆续为各企业效仿。中信公司本身,在以后数年间先后在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发行了多次不同币种的债券。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