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0:刘桂仙和她的“中国个体第一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4:50  《中国商界》杂志

  为了让全国人民过好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商业部在1月18日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又过了几天,国务院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意味着国家已经在尝试着用价格杠杆来协调市场。也是在这一年,中央与地方实行“财政分灶”。

  商界大事记:

  ●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并签订第一块土地出租协议

  ●中关村先驱陈春先建立中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刘桂仙领走北京城第一张个体餐馆执照

  1980:刘桂仙和她的“中国个体第一家”

  28年前,北京首家个体饭馆开张,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它,“在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胡同里恢复元气。”如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首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就在知青集体返城的当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迅速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到1979年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已经约十万户。据说,全国的第一张个体户执照发给了温州的小贩章华妹。而在北京,一个叫刘桂仙的中年妇人则意外地领走了全城的第一张个体餐馆执照。

  刘桂仙是幼儿园的一个勤杂工,家里有五个孩子,因为实在生计维艰,便动起了开小饭铺的念头。1980年9月30日,仅拥有四张桌子的“悦宾”诞生在东城区翠花胡同。试营业前一日,刘桂仙花36元买了4只鸭子,她准备给客人做她拿手的锅烧鸭。开张当晚结算,4只鸭子变成7只。刘桂仙记忆中,那天看热闹的人要比吃饭的人多,人们都在扒着门缝看,看什么叫个体餐馆。区工商局局长专门跑来告诫刘桂仙:“这可是上面批的第一家个体饭馆,你要好好开,千万别给政府抹了黑!”

  那时,全北京的饭馆都是国营的,工商局还从没有为私人开饭馆办过执照。工商局允许悦宾“先斩后奏”,主要为扶持私营经济这一新生事物,扶持具体而微。当时,几乎所有的食品——粮食、油、鱼、肉、禽、蛋全都是凭票供应的,为了帮她弄到豆腐票、猪肉票和粮票等等,东城区动员了工商局、粮食局、饮食服务公司等部门,为悦宾餐馆特别开“小灶”。只有这样,刘桂仙的小餐馆才不至于关门大吉。

  因为是京城第一家个体餐店,每天都有很多外国记者来拍照采访,而提的问题都大体一律:“这饭馆是你自己开的还是政府要你开的?”“你担心自己将来挨批斗吗?”“你挣了钱会不会被别人拿走?”事实上,这些问题刘桂仙自己也很想找一个人问问清楚。

  第二年的大年三十,两个大人物来到了悦宾餐馆,陈慕华和姚依林两位副总理亲自来给她拜年。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一个新的身份名词开始在城市里流行——个体户,指的是像刘桂仙这样的没有国家保障、自主创办小店小铺的人,听上去似乎百味杂陈,有蔑视、有同情,也有小小的对“自由身”的暗慕。

  28年来,作为全北京的第一家个体餐馆,刘桂仙的事业从来就没有走出过翠花胡同。今天的悦宾饭馆名气虽大,但也还是个小饭馆。门口悬着几盏红灯笼,门里约莫只有20多平米,摆着十来张简单的木质桌椅,唯一惹眼的是门外的招牌上写的“中国个体第一家”几个大字。慕名而来的食客经常可以看一位戴眼镜的老太太端坐在店内,指挥着伙计,招呼着熟客。她就是刘桂仙老人,今年76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