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投不敢再投欧美金融机构 转向被低估实体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 04:30  第一财经日报

  王磊燕

  昨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在香港举行的克林顿全球倡议大会上表示,鉴于欧美主要国家政策的不确定、不明朗,目前无意投资欧美金融机构,但金融危机不会阻挡公司海外投资的步伐。

  目前中投“不敢投资金融机构,因为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垮台”。他指出,现在欧美主要国家的政府政策不确定,而且“政府只救债权人,不救投资人”,因此中投对这类投资没有信心。

  中投将关注被低估企业

  中投去年曾以30亿美元入股私募资本巨头黑石集团,又以50亿美元收购了摩根士丹利近10%的股权。但这两笔投资已经带来了巨额浮亏。今年10月,中投通过为投资黑石而创立的法律实体——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再度增持黑石股份,持股比例从9.9%增至12.5%。

  而楼继伟昨日表示,“现在时机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同”,因此“不敢再投”。

  他还指出,现在欧美国家“政府政策确定性不足,一周一变”,因此中投要等到“政府政策明朗、真正的危机过去,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机构垮台”的时候,才敢继续投资。

  他举例说,世界银行有专门机构可成功处理海外投资者因当地政府政策原因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从而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但这项服务仅限于在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一向被认为是安全的。他指出,目前外国投资者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也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但这目前还没有保证。

  目前,全球资本市场都面临着信心缺乏的问题,楼继伟认为:“信心是互动的,有了政府的保护才能有信心去投资。”他希望主要国家政府能“给我信心”。

  楼继伟同时表示,目前中国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因此会继续对外投资。金融危机下,中投也看到了机遇,“有些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中投将继续关注这些企业,但是(中投)不想做公众焦点,会以较低的持股比例进行投资。”

  二、三线投行是收购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副教授苏伟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中投目前的投资策略很模糊,应该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曾撰文指出,中投“没有创造相应的环境吸引人才加入,其组织结构更类似于一个政府机构,缺乏一个成功的投资机构所需要的独立和创造性思考的特质。”

  主权基金的一个成功例子是新加坡的淡马锡,其运作模式是纯商业化的。业界对中投的性质感到模糊,不知道它是一个投资机构,还是一个政府机构,而决策层和执行层投资专业人才的不足,也对中投的专业和技术水平产生了影响。

  现在的中投除了对黑石和摩根士丹利两项不成功的投资外,似乎没有什么“业绩”可谈。

  苏伟文指出,如果中投要为国家利益服务,那么在其海外投资过程中不能仅仅做一个被动的投资者,而是要有战略的眼光,“先收购硬件,再培养软件”,必要的时候还要“抱有一种‘交学费’的心态”。

  他认为:“如果仅仅是想投资赚钱,目前看来在海外投资方面没有什么好的项目。”但是如果撇开对短期投资回报的考虑,中投则可以利用现在金融危机创造的收购机会,“买入一些二、三线的投资银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进人才,这对中国发展金融业、建立中国品牌是有好处的。”

  在苏伟文看来,虽然目前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估值很低,但其潜在的风险和负债可能还没有体现出来,尤其是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存在,让投资机构一时很难对风险作出准确的评估。在此情况下,收购小规模的投行不仅风险低,也不会触动西方国家对中国主权投资基金敏感的神经。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