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政部学者:个税调整不应只关注起征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05:57  央视《新闻1+1》

  个税调整:一大步还是一小步?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或将提高,调整方案有望年内出台,起征点调到多高才合适?新的方案能否突破一刀切的模式?

  以家庭代替个人,个税调整能否制定一个制度性的调整机制?

  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都在推行减税,而中国的个税调整方案对拉动内需,提升信心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当你问起来一个人,他工资收入是多少的时候,人家一定会反问你,你说的是税前还是税后呢?由此可见,个税的东西在一个人的收入里面占到多大的因素,它跟人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又开始议论个税起征点要提高的这么一件事了,那人们就会要问了,这个起征点到底设在什么地方合适?是不是设得越高就越好呢?另外会不会出现一些专家所预料的那样,它可以刺激经济,拉动消费,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了财政部财科所的研究员孙钢先生,孙先生过一会儿将给我们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还是听一听来自各方面的有关个税起征点的纷繁的声音。

  (播放短片)

  解说:

  2500、3000、5000、8000、10000,这些天的网络上,网友们正在为这些数字争得不可开交,人们可持己见,似乎永远都不可能达成一致,这些数字就是近短时间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个税起征点这已经是各界呼吁已久的问题,尤其在今年全球经济危机,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上调个税起征点,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和消费需求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在这个问题似乎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近日,有相关人士称,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起草的上条个税起征点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个税调整有可能在年内就出台。虽然消息还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媒体已经纷纷转载,并进行各种专题报道,而各路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更是针对起征点的具体数额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种意见针锋相对,网站各种跟贴留言迅速飙升。

  除了个税起征点的数额,备受人们关注的还有征收个税的方法。其实,早在2005年,《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并拟将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500元的时候就有舆论指出,个人所得税改革不应仅仅关注起征点,更应该关注制度配套改革。比如,个税由单位代扣代缴的方式最容易管住的是普通工薪阶层,而对于高收入的高层管理人员是否能有效监督。又比如,个税免征额是保证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所以起征点是否应该免除基本教育花费等,是否应该与CPI挂钩。另外,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全国性的统一个税起征点是否会不公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近年来几乎在每一次个税起征点上调过程中都会被重新提起,但个税制度改革的速度却似乎总是远远不够,民意一次次被沉淀下来,又在下一次起征点调整中被再次唤醒。而现在,在经济形势严峻,国家出台各项措施,提振经济的大背景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保障中低收入的消费水平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正如有专家所言,因为个税缴纳有着调节分配公平的特质,所以必须呼应民意,而整改个税制度的缺陷就是在个税调整中最大的民意。

  主持人:

  孙先生,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比较高,而且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似乎各方也有此意,您觉得在什么背景下会重新提到个税起征点要抬高的这个问题。

  孙钢(特邀观察员):

  因为从今年来看,上半年因为CPI上升比较快,大家感到收入有点缩水,怎么样能够补偿物价上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上半年开始,就有人呼吁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到了目前来看,又是为了促进消费,也想通过个税起征点的调整,能够进一步来刺激社会的消费,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再加上有关部门可能也有这种方案,有各种消息传递,大家对这个问题就更感兴趣了。

  再一个,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对这个非常关切,因为毕竟个税跟每个人密切相关,是在所有的税种里面对比起来大概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税种。

  主持人:

  虽然它少,但是跟每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您刚才的意思就是说,主要是想以此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但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咱们姑且过一会儿再说。咱先说如果要是把个税起征点提高,由两千块钱提高到多少合适,因为我们听到有五千的甚至有一万的声音,您觉得是不是越高越好?

  孙钢:

  说实在的,谁也说不出来合适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看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起征点,设起征点的目的是什么。设置起征点主要为了是使这些纳税人通过纳税不影响他的基本生活,不能说你交了税以后我的生活过不下去,那你们国家太过了,所以必须给每个纳税人留下一些生活必需的收入给他,他能够保障他的基本生活。问题就在于,什么是最基本的生活满足,多少钱能够满足你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的期望值都不一样。

  以家庭为单位申报可能更公平合理

  主持人:

  您说到这儿,正好我们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调查,我们来看一下,对于个税调整你有什么建议,它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首先来看,说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因为您刚才提到,不影响我的收入,地域可是不一样的,在东部和在西部,两千块钱能不能过一个月,这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您怎么看待这种建议,就是个税调整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因为你看投票的比率也是很大的。

  孙钢:

  因为确实地区之间由于物价水平不一样,它的收入水平也不一样,你考虑一个地域因素的话,有的时候很难确定一个适合全国各地的标准,如果你像过去一样由各地来自行制定标准,那么就会使统一的税法遭到支解。那么在国外也没有说,这一个所得税可以由各地自己来定这个东西。

  主持人:

  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地域这么广大,从西部如果要兼顾东部的话,那这个东西就更不好。

  孙钢:

  对,因为比如说西部收入虽然低,但是它的物价也很低,它有一个相对的平衡,在东部地区,它可能收入非常高,但是物价也很高。因此你简单的比如拿两千块钱,东部和西部来进行比较,可能是存在着种种不合理之处。但是人是流动的,如果说我这个钱,比如我在广东一个月只挣两千块钱,我可能过得非常不好,但是如果我只能挣两千块钱,我可能就不在广东工作了,我可能就到内地工作了。

  主持人:

  您觉得要不要考虑地域因素,在考虑制定个税起征点这个问题上?

  孙钢:

  我们现在起征点只能考虑一个全国的平均数,还无法满足各地的需求,因为各个地方差别确实太大了,不光是东部、中部跟西部的差异问题,即便是在广东,你的粤北跟广州地区差别很大。

  主持人:

  我们再来看,还有一种建议,说个税调整应当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说现在以人头为单位,您觉得这个现实吗?

  孙钢:

  这种想法很好,以家庭作为一个申报单位可能更公平,更合理,但是它要具备一些条件。

  主持人:

  比如说?

  孙钢:

  比如说你要以后家庭纳税的话,需要每个家庭来申报,这样才能确定哪些家庭是应该纳税的,哪些家庭不纳税。

  主持人:

  这个不好做到吗?

  孙钢:

  这个很难做到,因为比如说我们目前大概是纳税的家庭,我个人估计可能也就是不到10%,90%的家庭是不纳税的,你要采取家庭申报,你是不是要把90%都要求他们申报,否则你怎么来推行这项制度。第二,你的家庭申报必须你记住你这一年中你所收到的每一笔收入。我们现在应该说国人的纳税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它可能最后在申报的时候不是有意的隐瞒或者怎么样,他是说我想不起来,我记不起来,比如到年底申报的时候,我年初挣了什么钱我想不起来了。

  主持人:

  那是否会渐渐最终现在是以个人为单位去征收,会不会渐渐我们税制改革推进成为最终以家庭为单位去收这个税?

  孙钢:

  关于家庭申报在国际上的评判也不太一样,从OECD国家来看,现在大概是有一种倾向,就是不大主张以家庭作为申报的单位,就是家庭申报虽然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它会损失效率。

  主持人:

  我们再来看,有人建议个税调整应该跟物价挂钩,跟CPI联系起来。

  孙钢: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毕竟我们剩下的这块收入跟物价是密切相关的,物价涨得太快的话,我们免征的这块收入可能就不太够了。

  主持人:

  可不可以考虑这个建议?

  孙钢:

  这个建议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物价变动多大的区间,我来进行调整。

  主持人:

  说起来,这是一个数学的公式问题吗?比如能不能有一个公式,说CPI和我的个税起征点把它联系起来?

  孙钢:

  国外有的地方有这种做法,它就是说当你的物价一旦超过多少的时候,我们扣除额或者免税额做相应的调整,有这种做法。

  主持人:

  您刚才说了,为什么要收这个个税,就是在不影响他的生活的情况下去收这部分税收,有人就说,要和工资联系起来,就不是更直接了吗?你觉得这是不是可行?

  孙钢:

  跟工资建立联动机制,我想现在我们国家基本上个税主要是来自工薪收入,大概是采取了代扣代缴的方法,可能有人觉得不太合适,或者是挣工资的人全都成了缴个税的主力军了,但是应该说这不光是中国的一种现象,全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大头都是工薪收入,工薪收入可以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而代扣代缴的方式是征税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应该说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