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盈舟
在今年以来A股市场“昏昏欲睡”的行情走势与IPO数量的严格控制下,借壳上市缘何再次成为市场青睐的“香饽饽”,而借壳的企业接下来又将作何打算,一时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市场越低迷
‘壳’公司越便宜”
借壳上市的这条路上,中国企业似乎一直情有独钟。
年初资产市场仍在高位运行的阶段,国内市场IPO的数量已经开始下滑。
同期,中国企业却与美国公司达成了6笔借壳上市的交易,而这个数据占到当月全球借壳交易总量24单中的25%,比1月份增加了约118%。
“赴境外借壳上市,对企业而言,条件和门槛都相对较低,不需要满足中国连续三年以上盈利的硬件”,上述人士进一步透露,但是随着全球股市的走低,本土借壳成了越来越热的选择之一,“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开始体现”。根据境内媒体的统计显示,仅房地产行业从年初截至今年6月,就有近30家通过定向增发、资产置换等方式“借壳”上市。
“说白了,就是因为现在借壳买壳,便宜。”该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举个例子就很容易明白。
但是,既然壳资源如此受欢迎,为何还会出现不断跌价的情况呢?信达证券的某分析人士表示,“像当初备受关注的中国平安、中国神华跌幅都已经超过了80%,更别说ST股了。”
有意思的是,与基金手中持有的这些重仓股相比,ST股的股价跌幅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大,如果按照上述资产管理人士给出的6块钱跌到2块钱计算,跌幅最大的也只是66%。“这正是为什么壳公司愿意达成交易的原因,与其眼看着别人筹集资金,而自己的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还不如通过多种‘借壳’的方式获得进一步生存的机会。”
IPO三难:
高成本、审批难、等待长
“当然,借壳上市可能并不是企业最好的选择,但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直接IPO?因为除了审批难度大,还有一个就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一位业内的投资经理如是告诉记者。
显而易见,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来说,直接IPO比起借壳上市有更多的优势,因为无论是企业的上市审批、融资还是挂牌交易都是分步完成的,重要的是,除了承销商们的一臂之力外,一旦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企业就已经成功募资了。
相对于这样的一步到位,借壳买壳的风险性凸显无疑。
“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即便收购成功,公司能否利用壳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募到资依然是个未知数。”上述人士表示,“因为最终投资者是否买你的账,看的还是新公司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与空间,能否推动股票业绩的上扬,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融资的目的。”
不小的风险加上并非100%的成功率,企业却依然蜂拥而上,显然,仅仅壳资源的“廉价”因素还不足以让这些精明的企业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该投资经理表示,一般而言,企业IPO的成本除了律师成本、保荐人成本、公开发行说明书成本外,最主要的就是承销商的佣金成本,“对于券商来说,这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以融资额度为2亿元的公司为例,IPO成本一般都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实际上,这些其实还都是小问题,最重要的是时间。”回顾今年以来企业上市的步伐,无论是数量还是频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对于借壳的公司来说,急于去市场上融资是其主要的出发点”,上述人士表示。
弱市买壳看的是未来
尽管不能否认买壳借壳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短时间的上市目的,但是他们似乎也难以过上“潇洒”的日子。
10月份在香港发行新股的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在多家承销商的助航下,也无奈地因IPO规模不足推迟上市时间。据悉,该公司公开IPO中面向机构和散户发行的股票认购额不到计划融资规模的4.35亿美元。在散户的认购申请中,人和商业仅接到672份散户认购申请,总计1987万股,认购率低至6.6%。
“其实只要企业选对了‘壳’,无论是付出的成本还是融资额都比IPO的企业要合算,‘壳’资源之所以让企业趋之若鹜,最吸引人的就是上市后的再融资。”北京恒丰美林熊立峰表示,选择那些剥离干净的“壳”公司只需要支付不多的股权转让费用就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如果碰巧“壳”公司手中还拥有不动产,那么就等于白捡了个大便宜。“这种机会下,当然先上市再说。”
熊立峰指出,一般来说,“壳”公司大多都处于夕阳行业,主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亏损,而借壳买壳的公司资产与实力都会强于原公司,因此在复牌之后,公司股价将会出现一定的上涨空间。“即便市场低迷,也依然会有投资者和机构对这类公司的再融资买单。”他指出,“像非公开增发由于套现方便,很容易就吸引部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短时间内,这些公司未必能够很快达到其融资的预期,但是长远来看,低迷市道下“廉价”地介入市场,获得的更多的是发展机会,“当金融危机的影响过去,这些企业就等来了曙光,毕竟先占个窝是最重要的”。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