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粮食保护价带来市场观望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 00:24  中国经济时报

   国家为了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再一次提高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但政策的利好并没有带来粮食购销两旺的局面,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东北调查时发现,种粮农民储粮惜售、粮食流通企业不敢收购,大家都在等待,市场上弥漫着一种观望情绪。

  ■本报记者 徐伟 王小霞

   11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前往东北粮食主产区调查今年粮食购销情况,没想到和东北地区入冬以来第一场雪不期而遇。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粮食市场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国家为了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再一次提高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但政策的利好并没有带来粮食购销两旺的局面,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东北调查时发现,种粮农民储粮惜售、粮食流通企业不敢收购,大家都在等待,市场上弥漫着一种观望情绪。

  种地成本增加抵消政策利好

   虽然室外雪花飞舞,但室内却暖意融融。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姜国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国家保护价是个好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尽管粮食收购价连年提高,但是由于2007年以来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农民种粮的成本增加,基本抵消了国家出台最低粮食收购价的政策利好。”

   据了解,今年在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和地租等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黑龙江的大豆、水稻和玉米的种植成本大幅上涨。佳木斯市桦南县闫家镇城子岭村村民张贵富告诉记者,今年黑龙江化肥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二胺去年价格2400元/吨,今年上涨到5000元/吨以上,涨幅超过一倍;硫酸铵去年2000元/吨,今年超过4000元/吨;氧化钾去年1800元/吨,今年超过3600元/吨。去年农用柴油的价格为4000元/吨左右,今年价格已经上涨到6600元/吨。另外,今年的人工成本和种植成本也都大幅增长。去年黑龙江旱田租地价格为180元/亩至200元/亩,今年价格达到了260元/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公顷地收1万5千斤水稻,按照每斤0.92元计算,还能挣3000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力费。“如果今年1公顷地收不了1万5千斤水稻,就铁定赔钱了。”

   “农民种地就看价格。” 在桦南县一家粮食加工企业,记者见到了前来卖水稻的闫家镇城子岭村村民屈树友, “农资涨价太厉害了,粮价却涨不上去。多亏了国家补贴,还有订单农业,不然真不知道这地还能不能种下去。”屈树友告诉记者,要不是他和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他的稻子就卖不上价钱了。他说:“春天签合同,秋天来交粮。今天我的稻子卖到0.95元/斤,比国家保护价还高些。但是我种大豆就赔钱了。” 有关资料显示,去年黑龙江的大豆综合种植成本为180元/亩,今年超过了266元/亩,涨幅达到48%。

  粮食涨价预期促使农民惜售

   由于农资涨价,种地成本提高,许多农民对2008年粮食收益预期也提升了。屈树友告诉记者,今年国家提高了粮食保护价,如果不是订单农业,他年前肯定不会把这些自家的水稻卖掉。“我们村里那些没签订单的农户都在传说粮价还要涨,都说再等一等,到来年说不定能卖上个好价钱。”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对今年的米价农民还算比较认可,但其他作物的价格就不太乐观了。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民孟宪珠是村子里的种粮大户,她家里十几亩地全部种植玉米,今年收获近3万斤。“今年产量不高,粮价也低,收入能赶上去年就不错了。”孟宪珠说,今年玉米价格不稳定,还卖不到去年0.82元/斤的平均价,“能卖到0.70元/斤就阿弥陀佛了。”尽管这样,孟宪珠还是精打细算,准备把这些玉米先存在家里,等明年七八月份新粮上市前再卖个高价。而孟宪珠的邻居陈伟家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陈伟一家四口人,他父亲生前治病欠下不少外债,种地全靠贷款,现在年底要还账,虽然玉米价格低到0.55元/斤,但还是要卖掉。据孟宪珠测算,一公顷地今年年终卖和来年年中卖相差3000元左右,“如果不等钱花就不要急着卖粮。”

  流通企业在观望中等待

   和农民储粮惜售形成对比的是,粮食流通企业并不急着收粮。据记者了解,我国第一大粮食流通企业吉粮集团已经停止了粮食收购和销售。一些个体粮食流通企业也在空库观望。

   在桦南县,记者见到了黑龙江省鸿源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斌,这位农民出身的民营企业家2007年2月曾作为农民代表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在黑土地上稳扎稳打了13年的孙斌今年有点儿沉不住气了:“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往年这时候库里都是满满的,院子里也是满满的,今年都是空的。现在企业和农民都迷茫,处于僵持状态。”

   在鸿源米业的存粮库房里,记者看到1号库、2号库、4号库空空如也,3号库里南半边空着,北半边堆了些玉米。孙斌指着这些玉米说,随便收些玉米加工烘干是为了让工厂维持运转,“不能让工人闲着。现在白天基本不开工,而往年这时候是白天晚上连轴转”。

   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日加工能力200吨大米的两条生产线都安静地停在那里。

   “有力气无处使,多年来第一次遇上这种情况。农民盲从,企业盲目,现在大家都迷茫。”孙斌向记者解释,目前,水稻销区价格稳中有降,而国家又在提高粮食保护价,这种价格倒挂造成流通企业不敢放手收购,“市场价与原粮价不接轨,农民不想卖,企业不敢收,实际上双方处于一种胶着状态。”

   吉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吉龙告诉记者:“现在,吉粮1/5的库都空了。当南北市场价格倒挂时,中间商怎么敢收?流通企业以高价收进来了,下一步怎么卖?现在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的信心问题。”

   据孙斌介绍,在2006年底,鸿源米业曾随着国家托市的价格收购一批水稻,优质稻1.15元/斤,普通稻1.02元/斤,当年12月20日南方销区市场价格开始下滑,公司赶紧停止收购抓紧销售,但价格下滑势不可挡,2007年初,优质稻价格跌到0.80元/斤左右,鸿源米业净亏近300万元。“今年不敢紧跟政策的脉搏放手收购了,至于下一步怎么走大家都在观望。”

  专家呼吁提振市场信心

   对于国内粮食流通领域疲软的状况,企业呼吁国家打出组合拳救市。专家也认为,首要问题是提振市场信心。

   姜国忠告诉本报记者:“在当前低迷的市场形势下,国家必需给市场一个信号。”

   “国家通过给出保护价的政策托市,但又不能把农民手中的余粮全部以保护价收走,造成收购困难。”孙斌认为,面对价格倒挂,最难的是订单流通企业。订单农业对企业有约束,对农民约束不了。市场价格低的时候,企业必须按合同价收购。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农民惜售不卖,订单企业也无可奈何。“现在企业在很低调地运行着,如果没有新政策,明年就不敢再和农民签订单了。”孙斌说。

   由于没有利润空间,许多龙头企业都在考虑是否还要继续维持订单农业的模式。据统计,现阶段我国订单农业违约率高达70%-80%。

   姜国忠认为,国家关于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的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瑕疵:一是过于笼统,不管各地实际情况如何,以一个大一统的政策应对;二是现行的粮食优惠政策制定得比较粗糙,在执行层面上没有配套细则;三是龙头企业没有和农民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生联系。地方发展龙头企业多是为了地方财政,对农民增收帮助不大;四是政策设计方面存在缺陷,造成现在只有一再提高保护价的“华山一条路”。粮价高的时候,农民有积极性种地,粮价低的时候农民种地就没有积极性。

   针对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下的市场困局,孙斌建议,国家应在保持现有粮食保护价格的前提下,通过工商、税务、出口等环节给流通企业政策优惠或者给予粮食就地加工转化项目优惠政策。他认为这样做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纾缓运力紧张状况;二是可以降低粮食储藏费用;三把粮食加工增值税留给地方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可以增加就业。

   但榆树市副市长谭锦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却建议,国家应该把补贴直接补给农民,而不是补给流通企业。这样做,一可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二可以扩大内需,三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自1997年7月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以来,在实际运行中已经发生扭曲。”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志仁告诉本报记者,产生扭曲现象的根源是粮食保护价设计本身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的不配套。他认为,从长远看,应当改变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依靠整合和完善现行的各项粮食调控政策,使粮食补贴与粮食生产和价格直接挂钩,从而发挥粮食直接补贴的作用,激活市场,实现粮食生产和价格的相对稳定。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