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有效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 01:06  金融时报

  杨子强

   

  提要 合理有效扩大内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配合。从短期看,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加直接有效。扩大内需应突出强化财政政策扩张效应,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并合理运用产业、土地、收入分配、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促进扩大内需的联动机制。

  当前,我国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成为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而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我国外部需求减弱,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尽快扩大内需。在我国经济已步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尤其是面对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形势,如何合理有效扩大内需,做到既巩固好多年来宏观调控的成果,又进一步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事关新一轮扩大内需的成败,更事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

  一、合理有效扩大内需应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比例关系

  (一)必须正确处理外需与内需的比例关系。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需增长。2007年我国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5%,在大国中已处于较高水平。外需比例过高,不仅容易使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增加宏观经济风险,而且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加大宏观调控难度。从这一点看,目前我国外需减弱有利于优化内外需比例关系。但也应当看到,外需与内需的比例关系是动态的。内需扩大后相应地要求扩大外需,否则外需下降过大同样不利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强调扩大内需决不能放松外需增长,要在有效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使内外需比例关系始终保持动态均衡。

  (二)必须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内需结构不合理,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矛盾一直没有根本解决。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49%,低于世界61%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线。虽然近年来投资与消费增长差距有所缩小,但消费不足问题仍然存在。如果消费需求不能有效扩大,本轮经济增长势必重蹈以往每一轮高投资之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货膨胀的覆辙。因此,本轮扩大内需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必须在扩大居民消费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必须正确处理对外依存与对内依存的比例关系。扩大内需会增加对资源原材料的市场需求,必然涉及资源原材料的对内需求和对外需求的结构关系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67%,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国家14%~17%的水平。本轮扩大内需在抓住时机有效利用国外资源、扩大资源能源和关键技术设备等方面进口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市场,增加对内依存比重,逐步纠正对外依赖度过高问题。特别是对我国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原材料,要增加国产比重,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使部分对国外的需求转移到国内。

  二、合理有效扩大内需应注意消除影响物价稳定的结构根源

  从一般意义上说,扩大内需意味着增加总需求,具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既有物价出现持续回落的可能,也存在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把握上要谨慎,注意消除通胀隐患。

  (一)我国本轮通胀根源是经济结构失衡。我国本轮通货膨胀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外部输入等因素,但根源是都是经济结构失衡。从需求看,部分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投资需求膨胀和产能过剩,加之总需求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进而引发流动性过多和信贷扩张,形成投资出口增长→贸易失衡→流动性扩张→总需求扩大的恶性循环;从外部输入因素看,高投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过高,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使我国产生输入型通胀压力;从成本推进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衡推动了农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从根本上治理本轮通胀必须优化经济结构。

  (二)本轮物价涨幅虽得到有效控制,但结构根源没有消除。随着我国粮食丰收,居民通胀预期减弱,PPI高位回落,预计今后我国CPI将稳步回落。但是,如果经济结构不能持续优化,在内需被成功扩大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可能出现反复。目前,本轮通胀的结构性根源并没有消除:一是总需求结构没有根本变化,投资和出口增幅减缓的同时,消费没有有效扩大;二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到位;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变化,等等。

  (三)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应消除通货膨胀的结构性根源。本轮扩大内需必须始终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在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时增加有效需求,在防止产能过剩的同时增加有效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动态的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特别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改善主要农产品和能源等基础产品的供求关系;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

  三、合理有效扩大内需应把着力点放在强化薄弱环节上

  (一)通过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内需。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增长最终取决于收入增长。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占比偏低。2002~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从62.1%下降到57.1%,企业收入比重从20%上升到21.5%,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近几年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现象比较突出。居民收入占比下降会从总体上限制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应深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

  (二)通过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扩大内需。目前我国“三农”发展水平较低,是薄弱环节,也是扩大内需最需要强化的环节。从农村生产力水平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所焕发的生机和活力日益受到规模经营不足的限制,农业产出效率不高。从农民收入看,通过各种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轮扩大内需必须把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引擎,使农村需求成为扩大内需的新的和更为有力的增长点。

  (三)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目前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占城镇居民的比重超过60%。这部分群体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其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本轮扩大内需应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四)通过适度增加住房消费扩大内需。近年来,住房消费一直是拉动我国消费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对装潢装饰、家具等相关消费品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本轮扩大内需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增加住房有效需求,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五)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目前,我国铁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扩大内需应把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突破口,以此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拉动内需增长。

  四、合理有效扩大内需应突出加强政策的配合联动

  合理有效扩大内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配合。从短期看,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加直接有效。扩大内需应突出强化财政政策扩张效应,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并合理运用产业、土地、收入分配、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促进扩大内需的联动机制。

  一是完善财税体系,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如实行合理减税,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逐步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出台并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等。

  二是强化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调控作用。认真实施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加强价格工具调控,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切实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优化信贷结构上。在强化总量调控的同时,注意加强差别性调控,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利率等工具的实施力度;继续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等。

  三是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如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

  四是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力度。采取发行国债等措施筹措资金,增加对铁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资;采取财政贴息或税费减免等措施,引导资金加大对“三农”、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力度;采取扩大财政补贴等措施,优化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等。

  五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部分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减轻税负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倾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发展创业板、风险投资和产权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六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做好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扶持;探索实行对购房者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要求和给予税收补贴、放松对购买二套房限制等;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七是不断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加强对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强化企业诚信建设,防止“三鹿奶粉事件”等类似事件对市场消费信心的影响。 (作者系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