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周末记者 陈涛
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可以被漫画式地描述为“就业岗位的大幅度增加和劳动效率的快速提高”,与此伴随的是快速成长的中国工业能力,而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势必导致大量出口,并造成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形成今天左右为难的局面。这是今天的“中国病”的总根子。
中国经济要上一个台阶,必须走出过去的路径依赖,而这需要政府在制度改革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满足于铺摊子、上项目。
刚踩刹车,又猛加油门
11月3日,通过接受新华社采访,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硬约束”,再加上此前在半个月内三次密集降息,货币政策明确地从“从紧”开始走向“放松”;财政政策方面,虽然千呼万唤的减税政策仍未出台,但是,1万亿元的地震灾区建设和2万亿的铁路建设项目(虽然并非全部从财政拿钱投资)已经得到批准,5000亿的南水北调项目也将启动。不出意外的话,更新的刺激经济政策还会不断出台,一大批千亿数量级上的新投资项目将会纷纷上马。
而仅仅在3个月之前,宏观经济政策才正式地走出“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变为全面过热;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性通货膨胀)。给人的感觉是,才刚死踩刹车,忽又猛加油门。
从对政策反馈最为敏感的股票市场来看,这一阵猛加油门并未能点燃人们的信心,相反,悲观的情绪一直笼罩着A股市场: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沪指已经跌至1700点。而仅仅在2个多月前的8月20日,摩根大通一纸研发报告,仅仅凭宣称政府“可能将出台2000亿至4000的经济刺激计划”,就令股票市场一日大涨7.6%。
你当然可以把这些归因于肇始美国的金融动荡。反讽的是,作为震中的美国股市,若以纽约股市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为例,仅仅是从14000点的高位跌至当下的9000点一线,跌幅大约为35%,而A股的跌幅大约为75%。
当然,你还可以用诸如“A股不成熟”之类原因解释这个现象。不过,如果我们跳出这个事情本身,就会发现,在危机时刻,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为清晰地显现了,而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反省机会:横亘在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上有哪些绊脚石?我们知道,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找到这些绊脚石,望闻问切出中国经济之病的总根子,才有可能开出一服良药。而摆脱现有的桎梏,中国经济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个漫画式描述
为了展望未来,我们需先回顾过去。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GDP为0.36万亿元,而今年,预计GDP将约为27万亿元(已经公布的前三季度为20.16万亿),仅从数字上来看,今天的GDP大约是30年前的75倍,即使把物价因素考虑在内,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也有大约16倍的增长(即翻四番)。
在如此高增长的背后,伴随的是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真正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漫画式地描述这个变化,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大致的图景:数亿中国人原本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改革开放让他们逐渐获得了真正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开始在整个中国范围内相对自由地流动,这让人们开始有机会去尝试更高收入、更高效率的工作岗位;巨量的投资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不断地提升劳动生产率;伴随着劳动培训、教育和研发,原来中国人不会做的事情现在会做了,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相应地,中国人的收入也显著提高,与此伴随的是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这培育了国内市场;同时,中国异常庞大的劳动力供应虽然无法直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可是,通过工业品制造和输出,中国的劳动力实现了间接的全球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