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 > 正文
下一个“中信泰富”?
网络版专稿 记者 严钰 随着中信泰富“炒汇翻船”,一些内地企业因害怕对冲亏损纷纷做减值准备。对此,业内呼吁,在众多出海企业中,中信泰富只是最先踩上地雷,国企境外上市公司应加强监管。
不唯一的“中信泰富”
事实上,由于前期国际货币市场相对稳定,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基本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但近3个月来,国际货币市场出现异动。一大型银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更是如此坦言。“如果回到3个月前,我认为CFO(中信泰富)的做法可以理解,因为这样做比市场现价低,而且留有超过10%的空间。”
可见,中信泰富的做法具有投机取巧性。由于未来有兑换澳元的需要,为规避汇价继续上升的风险,中信泰富签订了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以及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根据合约,中信泰富每月需要购入一批澳元,加权平均兑换价为1澳元兑0.87美元。但是,合约没有设定亏损下限,即无论澳元跌到什么程度,都要“接货”。比如昨日,澳元兑美元汇率在1:0.70左右,但中信泰富仍需要以1:0.87的汇价购入澳元。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共同的环境、共同生存土壤下,在澳大利亚进行或许别国进行类似投资的企业众多,中信泰富的企业或许不止一家。事实上,截至今年6月,中国企业2007~2008年间在澳大利亚可能投资超过300亿澳元,投资额为此前一年的3倍多。资源类是国内企业比较热衷的项目,目前,中国铝业、鞍钢、湖南有色在澳大利亚分别计划或正在进行总额为30亿澳元、18亿澳元、1.6亿澳元的投资。
另外,从披露的案例来看,这些国企、准国企企业内部财务纪律不严,容易被交易对手与投行引诱。无论是中信泰富,还是前此的中航油,都是大手笔进行杠杆交易,亏损额巨大:2004年,在新加坡上市的石油交易企业中航油因从事油价投机衍生交易而蒙受了5.5亿美元亏损;2005年,负责中国战略商品储备的中国金属交易员刘其兵,因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铜的卖空交易而亏损6亿美元。由于拥有隐型的政府信用,外资金融机构愿意赋予其高长度的资金杠杆,从亏损额来看,这些企业的执掌者赌性十足,未能及时平仓,也没有受到有效监管。
国企境外上市应加强监管
中信泰富巨亏之后,业内呼吁国企境外上市公司应加强监管。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中信泰富财务董事不遵守风险政策,在未有事先取得主席批准前,签订外汇杠杆合同导致重大损失。这说明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近年来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三大败笔,也显示对其决策和操作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2007年正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斥资30亿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股份,当前浮亏已超过70%。中国平安保险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股票,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亿元,当前浮亏已超过157亿元。中国已发行的9只QDII基金全线亏损,仅前四只先发行的基金QDII持有人亏损幅度就高达700亿元,而银行系QDII更出现逾95%亏损。在三大投资败笔中,都表现出高风险的投机性。有人把这归咎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资本和国企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无疑存在严重不足,值得检讨。
此外,中国监管机构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主要依据,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外国监管机构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但事实上,这类监管均以自律为主,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中国监管机构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操作性及实时性更强的监管措施,剑及履及,增强监管效力。
小调查 |
相关策划: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