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国省 通讯员 龚小红
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在中国家庭里已经是非常普遍了。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9911元,比1978年增加32.6倍,年均增加666元,年均增长12.89%。扣除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因素影响,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加6.8倍。
1978年—1988年:多劳就能多得
今年52岁的张秀明一直就职于石家庄邮电学院。1976年参加工作时,张秀明的工资是31.5元/月,刚刚够维持生活开支。从1983年开始,张秀明的工资逐年上涨。“那时不是每个人都能涨工资,只有单位的先进分子、积极分子才能涨,印象中只有40%的员工可以涨工资。”张秀明有幸成为第一批幸运儿,涨工资后每月能拿到36元。但即使这样,也需要攒几年才能买个自行车、电视机等,还要凭票购买。“那时事业单位的工资比企业低2-3元,而鸡蛋0.15元/公斤,肉0.25元/公斤,2-3元可以买不少东西。”张秀明说。上世纪80年代末时,张秀明每月能拿到60元。
◎背景解读———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十年“文革”职工工资欠账进行了补偿。实施了恢复奖金制度、扩大企业奖金分配自主权等措施,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职工工资以年均8.9%的速度得到恢复性增长。1985年首次突破了千元大关,达到1075元,比1978年提高0.82倍,年均增加69元。1985年,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结构工资制。其后,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实行“工效挂钩”重大改革,职工工资加快增长。
1989年—1998年:工资越过2000元大关
上世纪80年代末,张秀明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并增加了各种补贴,如每月1.5元的自行车磨损费或车补、5元的独生子女费等。加上这些补助及效益工资,1998年,张秀明工资能拿到近2000元,是10年前的30倍。
◎背景解读———
199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跨上2000元台阶,达到2019元,比1985年提高0.88倍,年均增加189元,年均增长13.43%。1993年,国务院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工资的增长幅度与以往历次工资制度改革相比是最多的一次。此后逐步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并多次大幅度增加工资标准。
1999年—2007年:存3个月工资就是“万元户”
进入21世纪,居民工资收入不断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年终奖、企业股份分红、销售提成工资、承包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体现得更加具体、多样。“我现在每月的工资有3000多元,在单位算是比较少的。但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基本上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张秀明说。
不可否认的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
◎背景解读———
2000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达到7781元,比1990年提高2.85倍,年均增加576元,年均增长14.44%。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思路不断深化,落实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增长,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强化工资指导线作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2007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达19911元,比2000年提高1.56倍,年均增加1733元,年均增长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