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是美国资本受金融危机影响急欲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是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外来投资,双方很可能一拍即合。
美国资本到中国寻求新的机会,看中的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欧美汽车产业增长乏力,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发展强劲的鲜明对比中,资本的流向显而易见。
■本报记者 杜悦英
近日,继比亚迪攀上“股神”巴菲特这一“高枝”后,华晨也接到了美国资本抛来的“绣球”。
日前,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知名汽车经销商麦克库姆斯和火箭财团共同宣布,他们将斥资约1亿美元认购华晨中国(1114,HK)10%-15%的股份,并拟组建合资公司,在美国销售华晨汽车。
困境
消息传出后,华晨中国的股价并未应声上涨,目前依然处于下降通道。关于1亿美元认购股份的最新情况,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一位媒体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具体进展尚不明朗,“华晨宝马那边情况也是一样。”该人士表示。
可以肯定的是,资金一旦到位,作为华晨中国的中流砥柱,华晨金杯和华晨宝马两大整车厂显然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困境的中华轿车而言,此举意义更重大。
据华晨中国9月29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的整体毛利率由7.3%下降至5.6%。有分析认为,业绩下降主要由中华轿车销量减少所致。半年报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中华轿车共销售33221台,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4.9%。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华品牌如今的困局,除了今年以来行业普遍遭遇能源、成本、环境压力,市场整体消费环境欠佳外,中华汽车自身问题的逐渐暴露也是重要原因。
在中华品牌的产品矩阵中,无论是销售数量,还是品牌支撑,骏捷一直一枝独秀,月销量稳定在四五千台,但不少消费者反映,骏捷总是出些“小毛病”,这显然是璧上之瑕;尊驰定位为中级车,但这一细分市场自主品牌显然不占优势,加之去年“碰撞门”的伤害,尊驰如今的月销量仅为千台左右。
“老将”后继乏力,“新秀”也难当大任。酷宝和骏捷FRV自上市以来,市场反应一直不温不火。显然,中华品牌目前欠缺有力的后续产品支撑,缺乏一款能重新实现骏捷当年辉煌的主打车型来拓展市场。难怪华晨掌门人祁玉民会感叹,在行业大背景非利好情况下,华晨“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重。”
与中华品牌相比,有着“贵族血统”的华晨宝马日子要好过得多。但是,品牌“寄人篱下”,难免受制于人,这也是合资品牌在发展中难以跨越的一道坎。为了解决产能问题,华晨宝马新工厂将在年内开工,据称届时华晨宝马的产能将提升至8万辆,代号为F18的新车型也有望落户新厂。但是,F18到底会不会是祁玉民最为期待的宝马1系,仍要看华晨和宝马接下来如何博弈。
机会
1亿美元投资,意味着美国资本看好华晨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成长潜力。有报道称,2009年,第一批中华牌轿车将出口美国;明年1月,华晨汽车将首次参加底特律车展,为进入当地市场先行铺路。
着力海外高端市场的发展,华晨显然筹谋已久,而美资的注入及当地营销网络的助力,必定会使华晨的海外之路平坦许多。
华晨方面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因“碰撞门”退市一年后,今年7月,改进版尊驰已开始在欧洲重新销售;270台首批达到欧洲三星标准的骏捷出口德国。此外,还有500台骏捷FRV出口埃及。而在去年,华晨的出口数量达15500辆。祁玉民表示,2008年的出口目标是3万辆,明年目标为6万辆,后年目标为10万辆。
据介绍,华晨汽车已拿到多份未来5年待执行的整车出口合同,合同金额达56亿美元,其中不乏成熟汽车市场的订单。
风险
当前,底特律已深陷泥潭。综合报道显示,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9月份北美汽车市场的产销下滑了27%,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的销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5.8%、34.5%和32.8%,各企业困难重重。而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虽然增幅有所下滑,但仍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
一方面是美国资本受金融危机影响急欲寻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是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外来投资,双方很可能一拍即合。
美国资本到中国寻求新的机会,看中的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欧美汽车产业增长乏力,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发展强劲的鲜明对比中,资本的流向显而易见。
比亚迪和华晨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中坚力量,美国资本对他们青睐有加很易理解,这种资本流向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汽车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中国市场是身处金融风暴中的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之一。
合作当然是好的,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华晨与火箭最终是否能真正合资?权责如何划定,收益如何分配?如何避免美国梦幻公司状告奇瑞(双方曾积极寻求合作)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些都将考量双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