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汉正街:天下第一街的30年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2日 19:10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0月12日电 题:“天下第一街”的30年变迁

  新华社记者刘紫凌、周梦榕

  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汉正街是中国私营经济的摇篮,曾诞生过我国第一所私营学校、第一家外来个体户协会……作为引领市场开放搞活的先驱,汉正街的商品成交量曾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段辉煌记忆。

  汉正街三十年的变迁,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流通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变革成就。“敢为天下先”的汉正街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从无到有,“汉正街模式”开辟商品流通新纪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无法想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流通模式。那时,从国家下计划——企业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小到一枚纽扣、一把雨伞,都必须按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投机倒把罪”。

  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79年,103位武汉“勇士”开始在汉正街摆摊做生意,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壮举”。汉正街,这条狭窄的中原小街,一举冲破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桎梏,正式拉开了中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幕。作为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试验场,“第一个吃螃蟹”的汉正街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深切关注。

  货到汉正街“活”。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在武汉“两通起飞”的政策鼓励下,汉正街“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吸引全国各地的商贩前来“打货”。汉正街管委会副主任邹慧来说,那段时期,全国很多地方没有市场,汉正街可以集中全国各地的小商品,虽然不一定价格最低,但品种最全、最齐。“满目东西南北货、一街南腔北调人”,是对当时汉正街旺盛景象的真实描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陈淮曾评价,“汉正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小岗村模式”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首钢模式”开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工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汉正街模式”则是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当时国内流传着一句话: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得到汉正街。

  据汉正街管委会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汉正街从一条街到一栋楼、到一片区域,再到各色专业市场,已由103名个体户发展到2.7万经营户,由一条400多米长的小街发展到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大区。现在,汉正街经营的商品,涵盖了家用电器、食品等12大类30万种。

  提档升级,打造品牌和基地甩掉“水货”帽子

  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批发市场不断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正街市场饱受挤压,辐射范畴日渐萎缩,低质低价低档的“水货”一度充斥市场,汉正街因此陷入“恶性循环”的窘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