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欢
从“行政人”到“企业人”,上海国企领导人华丽转身。
9月4日,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海国企领导人将取消行政级别,从今以后,国企领导人姓名后面不会再出现一个“保留某某级别待遇”的“尾巴”。
同时,国企领导人的薪酬将和市场结合,通过市场招聘的总经理薪酬可能比董事长还要高。杨国雄说,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金一定要与市场结合。三年任期明确目标,达到目标严格按照预定的薪酬兑现,达不到目标的走人。
行政级别脱钩
上海市国企领导人和行政官员之间的流动,由来已久。
截至2006年,上海所有经济成分中,国企仍占50%以上,上海对国资的控制力之强,国资对上海经济的引导力之强,在全国都不多见。
而这种控制力和引导力,很大程度上通过“管人”来体现。上海有个习惯性做法,政府的官员在即将退休前,往往会派到企业去任职。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企业领导人充分领会政府意图,二是企业的待遇比政府好,让这些高级公务员得些实惠。”上海一位退休高级公务员对记者表示。
但这种做法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政企不分,派去的企业领导人缺乏市场化思维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前几年上了一条液晶平板生产线,在上马之初,就因为技术可能落后而遭到质疑,但在行政力量下,这条生产线还是坚持上马,如今,当初的质疑变成了现实,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已经出来,该生产线面临着尚未投产就被淘汰的风险。
市场上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上海有大企业,但出不了大企业家”。“上海为什么出不了大企业家,就和行政色彩过浓有关。”一企业高级负责人表示。
但是从2004年开始,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国企领导人和行政级别脱钩,从2004年就开始做了,但不够彻底。”上海组织部官员对记者表示。
到目前为止,脱钩已经基本完成。“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不能再套用党政干部的管理办法,进行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企业的领导人员不再保留行政级别,具体包括行政关系、社保关系、工资关系、组织关系都随着工作调动全部转到企业,按照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到退休的时候在企业办理退休手续,把企业和党政干部的管理完全分开。”上海市委组织部秘书长冯伟表示。
据记者了解,现在具体做法是,处级及处级以下的公务员去企业任职,办理辞职手续而不是调动手续,但高级别的公务员,如局级、副局级,走的还是调动程序。
目前,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7家企业,由党政机关转向企业任职的人员脱钩已经基本完成。
国资控制力不减
脱钩无疑是方向,但是对上海这样一个国资重镇来说,脱钩是否会减轻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这是外界的一个疑问。
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些面对企业的政府部门,比如国资委,往往需要从国企中选拔行政干部,国企领导人和行政级别脱钩后,否会造成干部选拔的新障碍?
对此,上海市组织部有关官员表示,根据中组部文件的要求,要加强企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之间的交流力度,“今后进行干部交流是正常的,不会因为脱钩而堵住优秀的企业领导人交流到行政机关的路径。”
但是做法显然会有不同,今后人员交流,则会重新认定级别。
“以往上海企业行政色彩比较重,将来要逐步减轻行政色彩。”前述组织部官员表示。除了体现在行政级别脱钩上,薪酬机制则是另外一条路径。
根据上海国资委9月3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将分类设置法人治理结构,市管国有企业中的产业类企业、资本经营类企业以及金融类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选择部分市管国有企业探索试行外部董事长制度;规范董事会组成结构,除总经理外,经理层成员原则上不进入董事会。
“经营者的选聘总的原则还是市场化。”杨国雄表示。
对于国企领导人的薪酬问题,杨国雄表示,2006年底,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出资监管企业47家,领导人的薪酬平均是40万(税前)。去年平均薪酬43万(税前)。最高70万,最低15万,“70万和15万是经过认真考核的,不是吃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