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经济的确下行明显。
进入8月份,越来越多银行未来面临的已经不再是收紧信贷指标的约束,而是信贷指标无法用足的问题,银行贷存比很可能进入一个快速下滑的时期。现在讨论紧货币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即便央行现在放松,银行的信贷收缩态势也已成为定局。
从三驾马车看,明年中期,显著的经济减速可能达到顶峰。
上半年出口实际增速已降至11%,远低于去年20%的增速。美国衰退的溢出效应扩大,欧洲和日本经济恶化的速度超出预期,使得未来两个季度中国出口的疲态将更趋严重。进口增速主要取决于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走势,随着各国放弃紧缩刺激经济的展开,高企的商品价格很难持续回落,由此带来的贸易条件恶化使贸易顺差会进一步缩窄。
相较进出口,投资可能是下一阶段经济减速最主要的力量。
上半年由于价格上涨太快,实际投资增速约为15%~16%,比去年下降明显。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自2007年的30.2%加速至今年1~5月的31.9%(主要是地产商在土地收回期限之内加快投资);但房地产销售额和销售价格双双下跌,上半年地产商拿地规模大幅萎缩,前景暗淡,预示着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大幅下滑。同时制造业盈利恶化加剧,投资意愿很难乐观。
三驾马车中仅有社会零售品消费上半年实际增长12.9%,保持稳健。但如果房地产衰退加剧,对消费需求(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抑制作用将十分明显。同时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显著放缓,上半年仅增长6.3%,比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资产泡沫破灭导致财富效应消失,使得消费增长也将面临很大压力。
除经济下滑之外,通胀压力也如影随形。
有别于以往,从全球范围看,此轮通胀是美国滥发货币、支撑新兴市场的产能史无前例地扩张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这样一个时期,好几个庞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如此扩张,黑洞般的资源需求推动着大宗商品价格数倍的暴涨。坦率地讲,新兴市场近年来急速扩张的产能不做一次大萧条式的清洗,全球资源“紧需求”的格局很难改观。
去年8月次贷以来,美元短时间内狂贬,推动能源价格急升,的确把全球经济折腾得十分痛苦。欧洲经济增长疲态日趋明显;日本刚刚复苏的苗头又被压了回去,甚至回到负增长加高通胀的滞胀组合;新兴市场通胀急剧上升,企业大量倒闭,危机征兆隐现。但是,从周期上讲,调整时间和幅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此次美元反弹能持续多久,通胀压力暂时的舒缓,使得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世界各国迫不及待地纷纷转向,以挽救疲弱的经济。在二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后,日本推出了千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欧洲在通胀和经济衰退之间,逐渐偏向于后者;澳大利亚开始减息;韩国拟减税刺激经济;中国等新兴市场已经无法忍受经济衰退、失业上升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的风险,重新把保持经济增长摆到了首位,坊间不断传出刺激经济的计划。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庞大的产能根本来不及做一次清洗,资源“紧需求”的状态只能延续。此外相对供给而言,因为石油在市场上不是充分竞争,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特点就是油价涨,供给不一定跟着涨。他们反而希望限产保价。
如此一来,不排除未来不久国际商品市场返身向上的可能,新一轮通胀压力或许又会到来。对于中国企业来讲,PPI则完全存在未来不久再创新高的可能。
剩下的问题是,PPI是否能传导到CPI,越来越多的分析认同中国的PPI不会传至CPI。
历史上看,多数情况下的确是没有传过去。2004年,我国的煤电油运曾出现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发PPI的一轮上涨。但由于当时的市场供求状况,那次PPI的上涨并没有传导至CPI,而是基本被中下游企业消化了。
不过,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必须分析彼时与此时的条件差异。
四五年前,中国的中下游企业大多没有达到边际上生产,土地、劳工成本、能源、水、原材料、交运等要素都相对便宜,环保也没上去,完全有能力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内部消化掉,并实现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供给上去了,价格自然往下走。
显然,经过四五年的景气扩张,目前制造业企业产能大多已经被推到边际上,一则庞大产能一旦形成,对于资源的需求是刚性的;二则国内大多数要素价格扭曲,能源、土地等要素资源价格受到控制,还有相当的空间要释放。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价格,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都将趋于上升;实行节能减排,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故此,传不过去并不意味着价格掉得下来,情况只可能更糟,制造业将独自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行业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部分企业会倒闭,供给减少直至销售价格至少能够超过边际成本(供给减少是通胀隐性表现),若导致供不应求,产品价格还是会上涨,向下游传导。预计3~6个月以后,CPI将受到来自当下PPI上涨的压力。
综合以上,政府即便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初推出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以及加大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效果也要到明年下半年开始显现。故此,明年中期很可能是经济指标最难看的时期——“滞”与“胀”组合都将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