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根岭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部委日前联合发出《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通知》,其中谈到“完善资源税,研究开征环境税,择机出台燃油税”。由于是就《节约能源法》而言,可能会有人以为征收和完善这3税的目的是为了节能,其实这样理解是低估了其意义。
我感到,开征环境税、燃油税和完善资源税,以及“落实节能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以及对节能减排设备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都属于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1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尤其是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产品也在逐步扩大出口,大踏步地占领国际市场。如今中国不少商品已经占了世界很大份额,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今年二季度经济述评所言,已经超过60%。
世界上的什么事都是有利有弊。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的外向程度如此之大,参与全球贸易如此之深,就使得其他国家比如美国等贸易对象经济领域的“感冒发烧”,都会传染给中国,方兴未艾的美国次债危机和美元疲软(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出口以至中国经济诸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中国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广大的消费市场,其他国家很多企业千方百计地想进入中国,甚至在中国设厂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以赚取利润,而多年来中国在出口创汇主导下开拓国外市场,把国内消费者都无法享用的价廉物美的商品送到西方发达国家而人家还苛刻挑剔(在发达国家沦为廉价店和地摊商品),到头来赚取的大量外汇又遭遇美元贬值受到损失,怎能不令人心疼?痛定思痛,当然应该加快调整步伐,改变高度外向型、资源型、高能耗的经济结构,转向以内需、高质、节能环保为主,切切实实地提高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当然,国际市场也不能放弃,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不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方式理应改变,不能再以中国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生产出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却把污染留给本土让国人受害,而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争取更会赚钱更多地赚钱,造福国人。因此,这就需要抵制和淘汰浪费资源、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这也是完善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和对节能产品进行税收优惠的目的之所在,实质上也就是要从政策导向上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我们过去喊了多少年,可无论从紧迫感还是力度来说,都不甚理想,关键在于缺乏切肤之痛。而当今因为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环保问题处理得好,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实现凤凰涅槃,使中国的出口商品提升档次,改善中国制造的形象。自然,在扩大内需的时候,也需要防止生产企业不思进取、继续污染,转回头一味地向国内倾销低水平产品,形成另一场国内市场的疯狂——而资源税、环境税等对此也就形成一种制约力量。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去若干年内,一些企业污染了当地环境,可它们同时却是利税大户,因此当地政府对其持保护态度。这就造成污染环境者貌似有功,财大气粗,扬眉吐气,而当地老百姓却吃苦头,添了不少不治之症,一些无辜百姓为治病搞得倾家荡产。这种状况严重悖离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中除地处边缘的江门市外,其余8个全部名列“重酸雨区”,而波及广东全省近7成土地面积的酸雨污染严重(据广东省环保局9月3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再继续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目前,国内企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的诸多困难,比如美元疲软、人民币升值、能源危机、油价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这既是挑战和危机,同时也可能是提升自我的难得机会。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市场形势好的时候长个儿,坏的时候长质量;这样辩证地看问题,或许有登高望远天地宽的豁然开朗之感。因此,政府在困难情况下完善资源税,并开征环境和燃油税,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不是雪上加霜了,而是对过去不好的发展方式的釜底抽薪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