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贷可能成兴业银行激进经营隐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 07:34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涉及房地产及相关领域的贷款达1793亿元,占公司贷款总额的40.61%!公司逾期贷款总额58.46亿元,较年初增加15.56亿元!

  今日,尽管兴业银行(23.16,0.94,4.23%,吧)公布了净利增幅近八成、每股收益高达1.31元的优异中报,但在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国内房地产行业深幅调整的大背景下,公司高比例的个贷业务(尤其是房贷业务)和逾期贷款的增长无疑更引人注目!

  对此,兴业银行已将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作为下半年工作的重点,鉴于次贷危机的严重危害,兴业银行未雨绸缪之举或将成为市场观察国内银行业走向的一大窗口。

  今日,兴业银行发布了2008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63%;净利润65.44亿元,同比增长79.65%;每股收益1.31元,净资产收益率14.91%。

  截至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9169.64亿元,较年初增长7.71%;资本充足率10.85%,核心资本充足率8.49%,基本符合监管要求。

  尽管业绩增长,但兴业银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其房贷业务已提前拉响了警报!

  房屋贷款占比高

  贷款利息是兴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上半年,公司贷款利息收入178.76亿元,占业务总收入比重为64.36%,比上年同期增长41.45%。

  公司主要向自然人、制造业、房地产业提供贷款。截至6月30日,这三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336.96亿、787.17亿和631.13亿元,分别占贷款总额的30.28%、17.83%和14.29%。

  而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又占了公司个人贷款的绝大部分。报告期末,公司对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余额为1162.0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9.96亿元,增幅约为5.44%;加上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公司涉及房地产及相关领域的贷款约为1793.1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0.61%。

  激进经营 房贷或成隐患

  中金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国内前10大城市房价下跌10%,GDP增速将下降到9.5%,上市银行不良余额将增长19%,不良贷款率将上升14个基点。随着断供传闻的涌现,而深圳房价平均跌幅已超过30%,房价下跌10%的判断似乎显得保守了。

  分析人士指出,兴业银行个人贷款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比例过高存在较大风险。如果房地产行业调整持续较长时间,可能引发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和个人客户的断供潮,银行会面临较大的坏账压力。

  虽然公司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为46.02亿元,与年初基本持平,不良贷款率1.04%比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但激进的经营策略仍是公司稳健经营的一大隐患。

  逾期贷款出现上升苗头

  另外,公司上半年存款总额为5341.45亿元,比年初增长5.69%;贷款总额4415.24亿元,比年初增长10.54%;存款增速低于贷款增速。这对兴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形成挑战。存贷比74.53%,略低于75%的监管线,反映出公司吸储能力不足和资产业务扩张过快。

  虽然公司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但逾期贷款却比年初大幅上升。截至6月30日,公司逾期贷款总额58.46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56亿元;其中逾期1~90天(含90天)22.92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37亿元。公司贷款业务风险初现端倪。

  此外,由于银银平台、第三方存管等业务拓展情况良好,同业核心客户群体进一步扩大,公司同业业务成为中报一大亮点。1~6月公司存放同业收入达到5.07亿元,同比增长223.29%。

  公司将针对隐患展开措施

  针对公司贷款业务的隐患,公司董事会表示,将把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作为下半年工作的重点,提出了 “加大信贷资产存量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和‘两高一资’行业贷款比重;调整优化负债业务配套政策,多渠道增加负债来源”等措施。

  8月5日,公司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50亿元公司债。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此次发债能够部分解决公司流动性问题,但一般来说发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公司将面临较大财务压力。

    相关报道:

    兴业银行存贷比亮起红灯

    500亿金融债助兴业银行绕监管红线

    23次现身大宗交易兴业银行连遭减持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