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传玺
小时接触纸时,大人一直教我要敬惜纸,认为它是神的赐予,正是有了它,人类所有的文化创造才得以保存延续。由于这个教导,我一直以为纸是自古从来就有。所以当我上初一那年批林批孔运动兴起时,有两个词很让我费解,就是“韦编三绝”和“学富五车”。读一本书就要一学期,要读完五车那么多的书,该要多长时间,要花费生命的多少年月,看来还是需要圣人和神人的;什么是“韦”,熟牛皮,孔老二(恕我不敬,当年就是这么叫)晚年为了研读《易》,多次翻阅竟然将贯穿此“书”的牛皮翻断了许多次。什么书需要坚韧的牛皮来贯穿,原来古时并没有纸,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后,先是书于龟甲,随着要记的事越来越多,只好刻写于竹木简上,珍贵的“书”为了结实就用熟牛皮来编辑。
原来如此,五车的竹简能有多少呢,至多顶我们现在两三本书吧;看来古人读书真费事,我们现在小孩很小就能翻书,那时没有一定的力气和充沛的体力想看书,恐怕不可能。
我为有了纸,有了纸能印成现在这样方便的书而庆幸。真得感谢这个创造了纸的“神”。
没想到这个“神”竟然是东汉时那个伟大的宦官蔡伦。有了纸,人类一切的文化传承才得以那么简便。
宣纸应该是纸的发展史中的佼佼者。
我第一次看到宣纸是上了高中。父母虽然不识字,大概是受“私塾”的影响,认为人不识字便罢,要识字,写得一手好字应该是基本功,那是门面。所以我一上小学,便给我买了毛笔让我练字,小学没毕业我就能给人家写对联了,高中那年学校举行毛笔字竞赛,自然有我。老师给每人发下一方绵白的纸,没见过,但我知道那肯定是好纸,放平放正,开始落笔,大概墨中兑了水,第一笔下去,竟然洇了开去。印象中洇的纸都不是好纸,我嘟囔了一句,什么破纸,并要求更换。老师走过来,这可是上好的宣纸哎,竟让你糟蹋了。
我记住了宣纸,记住了宣纸是专门用来“记载”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的。
记住了宣纸是安徽的骄傲,它只出产于安徽省泾县。
工作后,常常要到皖南出差。还没高速路,于是不免要走泾县,有时还经过宣纸厂门口。在走到那段时,你会看到附近的山坡往往会被砍去竹木杂草,上面铺晒着一块块似乎还有点黄茵茵的东西,周围全是浓绿的山林,突然嵌入这么一块“景色”,特别醒目。初见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人告诉我,那就是宣纸的“胚子”。至于为什么要那么做?没有人能真正说出个所以然来。前些年媒体曾经渲染,日本人想窃取宣纸制造的秘密,不断地派出特别人员来这个地方以各种名义想进去“访问”,为此,宣纸的制造工艺是严格保密的,宣纸厂是戒备森严的。
如果想再多地了解宣纸,我们只能从有关典籍的记载中去了解它的一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宣纸”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者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特别设立专门机构来督造宣纸,并把精品贮藏于“澄心堂”,这就是史上非常有名的“澄心堂纸”,当时人们就这样描述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而我们所说的宣纸则起源于元。1278年,陕西灵宝县的曹大三一族为逃避战乱,几经辗转迁徙到今安徽泾县小岭。他组织族人在小岭建立造纸生产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元末明初创造出稻草制浆与青檀、皮浆、草浆掺和,按一定量配比的制纸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见常用的宣纸。由此小岭曹氏被冠以“宣纸世家”,小岭被誉为“中国宣纸的发祥地”。19世纪后半叶,泾县宣纸棚遍布四乡,并于芜湖、苏州、杭州、上海等地设宣纸发行所。宣纸及其制品远销日本、东南亚以至欧洲各地。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泾县也因之被世人称为“宣纸之乡”。
宣纸用途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用于中国书画创作。有人对宣纸与中国书画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概括:它具有薄、密、光、细、绵、韧、轻、软、洁、白的特点,薄、密得于润墨,能呈现笔墨层次;光、细利于运笔,能挥洒自如;绵、韧利于笔墨皴擦和揭裱,能搓拖不破;轻、软利于加工卷折,能揉叠不损;洁、白利于呈现墨彩,能经久不变(《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宣城卷》)。可以说它是中国书画的绝配,中国书画的许多笔墨意趣正是由宣纸带来的,中国书画的许多特色正是由于宣纸才得到了充沛的显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宣纸应该是中国书画的“皮”与唯一特有物质基础,失去了宣纸,中国书画就将改头换面,就将失去它的本质。同时宣纸由于其原料特性,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又被誉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正是依赖它的这一功能,明清以来的许多书画作品才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民族的艺术瑰宝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的中国书画作品也可以凭借它广泛长久地传播开去,产生持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我们现在谁没与中国书画作品打过交道呢?相信大部分家中都会有一两幅中国书画作品。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艺术境界时,千万别忘了宣纸的功绩。
更让宣纸荣耀的是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正式表演第一组“文房四宝”的第一个镜头竟然就是宣纸的生产及中国画的装裱,而整场表演都是围绕着那幅巨大的画轴来展开的。宣纸已经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物质承载;中国文化的色彩与精髓也于此得到了尽情渲染的阔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