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报记者 姚伟
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急剧攀升之势不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第三个月明显回落。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7月CPI同比增长6.3%,较6月7.1%的数值再度下降。而此前一天公布的7月份PPI高达10%,创下12年来新高。
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CPI的回落为国内能源要素价格改革提供了合适的契机。不过,PPI与CPI数据之间差距的扩大,极可能意味着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接下来政府出台政策的同时,必须注重通过财税支持提高全社会承受高通胀的能力。
或是巧合,新华社昨日发布的《新华视点》就援引经济学家徐连仲的建议指出,后期政策“应可考虑通过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低收入群体提高价格补贴等措施,增加全体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CPI回落显“调价”契机
一如市场此前的普遍预期,食品价格增速的减缓保证了CPI数据在7月份创下今年以来最低月度增速。而对于后期通胀走势,分析人士也大多表示乐观。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哈继铭在昨日发布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应当利用食品通胀回落的契机,理顺国内能源价格。
“通胀率的下行是建立在物价管制还在持续,能源价格尚未正常化的局面下的,正如一个高烧的病人,并不能将冰块敷于头上就声称自己病好了一样。”哈继铭在报告中形象地指出。
“能源要素价格改革不能等。如果能够用短期的代价换取长期通胀压力的下降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我觉得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告诉早报记者,某种程度上,能源要素价格改革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最关键一环。
而从7月份CPI数据的构成来看,能源要素价格的上调或许也不会对CPI走势造成太大影响。虽然上月国家上调了油电价格,并使PPI创出新高,但在CPI的构成因素里面,非食品价格仅上涨了2.1%。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彭程此前曾为早报记者进行过测算,假设政府在奥运会后着手能源价改,到今年年底,非食品价格对于CPI的影响会上升到3%,“虽然这一比例与现在比有较大提高,但只要食品价格回落,CPI数据也会继续回落。”
哈继铭的观点是,理顺能源价格并不增加“额外”的通胀压力,而只是使隐性通胀显性化。
实际购买力下降隐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称,CPI数据的下降并不能反映出居民实际承受的通胀压力有明显减轻。相反,PPI与CPI倒挂明显可能会带来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隐忧。
其中道理不难理解。PPI高企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企,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中下游企业不敢随便提价,于是企业的盈利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居民就业和收入的下降,并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能力。
事实上,多位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日国家统计局公布PPI数据之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便指出:“当前我国终端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PPI上涨难以快速传导到CPI,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困难。由此导致的就业和收入减少,会降低一部分群众对较高物价的承受能力。”
在孙立坚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必须理顺能源要素价格,逐步放开PPI对CPI的传导空间。不过,更重要的是,需要财政政策加大对于中小企业和普通居民的支持,“必须一边提高全社会承受高通胀的能力,一边进行改革。”
一方面,财政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生产模式的升级和转型,从而从根本上消化输入型通胀压力。可见的事实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自8月1日起调整部分纺织品、服装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另一方面,必须完善收入的再分配体系,构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此举有效扩大内需,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供大于求”的问题,帮助企业缓解盈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