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晓东
昨日公布的7月CPI同比上涨6.3%,涨幅连续第三个月回落,这说明政府在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方面收效明显。但须看到种种因素制约下,CPI继续大幅走低的空间已然有限。
首先,在近期的CPI回落中,食品价格涨幅下降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7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涨幅回落至16%,为2007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但考虑到养殖成本及综合物价上升等因素,短期内食品价格涨幅持续下降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
其次,在当前资源价格尚未理顺并存在价格管制的前提下,CPI的下行基础并不牢固。尽管近期油价回落,但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及炼油毛利依然显著低于国际水平。未来一旦通胀形势有所好转,国内就可能继续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当前或许就是一个契机。理顺能源价格并不新增通胀压力,但会使隐性通胀显性化。有专家估算,在不存在价格管制的前提下,成品油价格每上调1000元,将拉动CPI上升0.7-0.9个百分点。
再次,非食品价格持续稳步增长,提示涨价范围有所扩大。本轮物价上涨最初表现为2006年底的粮价上涨,继而是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肉禽蛋价格上涨,此后则是2007年底以来的非食品价格上涨。7月份,我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继续创出本轮物价上涨以来新高。7月份,交通、娱乐、家庭设备等产品消费价格与上月相比,都呈现同比涨幅增大(跌幅缩小)的局面。
最后不能忽略的是,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增大。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基础性大宗物资进口国,原油、铁矿石、铜精矿、大豆等基础物资的对外依存度都高达50%以上。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增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一个例子是由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拉动我国油脂价格连续数月同比上涨30%以上,成为食品类价格中为数不多的涨价因素。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我国食品类价格下行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但由于以上因素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CPI很可能在5%左右上下浮动,这种涨势虽然温和,但物价上涨领域将更广,居民对通胀的感觉依然会较为明显。
但换个角度讲,CPI如能控制在5%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在全球通胀率上升的背景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宏调目标同样重要。如果CPI真的恢复到两年前1.5%左右的水平,则很可能面临经济大幅滑坡的风险。
小调查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