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监管存盲点 热钱巧用贸易渠道潜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 01:3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鹏峰

  贸易被视为热钱流入的主渠道之一。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目的就是加强对贸易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监管部门将核对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以缓解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借用贸易渠道流入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集中流出的风险。

  三部门联合出台新政足显国家综合治理热钱问题的决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热钱借贸易入境的势头。然而,贸易存在的监管盲点却非“办法”所能概全。如高报出口价格,一条裤子本身价值5美元,贸易商报5美元至10美元间的价格都很正常,海关没理由禁止超过5美元的裤子出口。

  事实上,无论进出口价格,还是贸易信贷,都存在“合理”的利用空间;监管层也只能以“没法管”一言以蔽之。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切,却并非真的“没法管”。

  指导价缺失 热钱“搭车”进出口

  广东环宇京茂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何培华说,他最近接手了一个案件:北京一家做模具的合资企业与其美国母公司签订贸易合同并虚报价格,将货款做大一倍,多出来的资金就此潜入中国,以分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潜在收益。

  身兼广东省律师协会WTO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何培华,接触的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很多,也接手过很多反倾销案件,但很多以失败告终。他说,这都跟假报价、假单据有关。就他所接手的一些家具、玩具厂商的反倾销案件,当事人基本都有两个合同,一个报关合同,一个私下合同。私下合同是真的,报关合同是假的,而报关合同价格与私下合同价格落差很大。“这种情况很多。”何培华说,“做了这么多假,这官司你让我怎么打?”

  何培华说,这些企业虚报价格目的之一在骗税,另一方面,大部分热钱也正是借此渠道流进中国。

  广东一制鞋企业的外贸业务负责人对记者直言,基本上进出口企业的报关价格与实际价格都不同,尤其在外资企业里早已成为一种惯例,一些大企业、跨国企业也都如此,这在业内是公开的秘密。一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士也告诉记者,他所了解的外资企业均对这种方式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这是经常使用的资金进入渠道。

  之所以能成为“惯例”,或正如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方才所言:操作容易。

  “比如一条裤子,价值5美元,也可以说10美元,5美元至10美元都很正常,海关不能说超过5美元的裤子就不让出口吧,任何产品都如此。如果量做得大的话,一件加一二十美分或者十几二十美元很简单,产品价格很难说多少合理。”凌方才说。

  一银行管理人员也对记者表示,如果价格、货款支付方式异常的不合理,银行应有监管的职责。但这些企业不会有离谱的价格,所以依据贸易条款较难判断异常。

  一报关员告诉记者,海关有价格核查系统,通常一单进出口物品价格比指导价上下浮动超过5%,海关就要进行进一步的审查。但事实是,并非所有进出口物品都有指导价。

  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担任广东某国有外经贸公司总经理,现为广东省社科院《境外资金异常流动研究》课题组长、经济学教授的黎友焕博士告诉记者,进出口报价问题一直是外贸的焦点问题,尤其在出口退税率比较高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但海关长期以来对进出口价格的关注主要是为出口退税把关,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把进出口商品报价与热钱流动的问题当成重要的问题来处理。

  而指导价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海关也只是对部分产品制订了进出口指导价格。

  黎友焕说,“以进口丰田小汽车为例,因在香港有市场价格,不像内地很多产品没有统一指导价,因此低报50%很难,这类有稳定价格的产品很难钻孔子。但没有指导价的物品价格波动百分之几十很正常。比如沙河顶的牛仔裤批发价可以15元一条,但可以卖几百元,而在海关庞大的进出口产品目录中,缺乏指导价格的产品不在少数。”

  关联公司的“猫腻”

  贸易信贷被专家列为热钱流入的另一重要贸易方式。

  一银行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银行结汇、收汇与售汇差额大于进出口差额,即货币项下的差与货物项下的差存在数据上的偏离,预收和延迟付款是造成偏离的主要原因,这即意味着与货物对应的钱进来得多。

  “关联公司这种情况较多,这在各家银行基本都一样。”该银行人士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差额转全额的增多了。这对差额结算的来料加工企业来说,钱可以多进来。出去的钱就延期,这也是一种方式。”

  凌方才也告诉记者,自己就曾遇到过个别客户要求预付货款的情况。他说,这种情况近来在业内比较普遍。

  他说,如果对方要常年在中国进口产品的话,当然不如先把钱打进来。早点把钱打进来,趴在中国,一是利率比较高,二是人民币在不断升值。因此,他认为热钱并不都是投机的,通过贸易方式进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为避险。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925.89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367.2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6.41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0.30%,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业内专家认为,短期外债占比的持续上升,与短期投机资本涌入境内有密切关联。而外债余额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439亿美元,对短期外债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5%,这意味着短期投机资本通过贸易信贷的途径进入境内的风险正在上升。

  不过,凌方才认为,热钱通过贸易方式进入的前提必定是内地厂家和外面的公司有利益勾结,有的外方与厂商本身是一家,很方便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把资金打进来。

  “比如一企业母公司在香港,内地工厂是子公司,且这个工厂有出口权,那资金就很容易通过贸易途径进来。而在珠三角一带,香港、台湾的这类企业很多。这还不仅局限于关联公司,如果外方长期包了这间厂,即使两者之间不是关联公司,也很容易达成合作的协议。这样一来,钱进来就有了贸易背景,就算政府知道了也监管不了。”凌方才告诉记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