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此轮宏观调控错过最佳时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 02:40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吴晓晶 发自北京

    “年初制订的4.8%的物价上涨目标应该彻底放弃。”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吴庆博士撰文指出,“这一轮全球性通胀压力只有通过两个途径才能释放:或者本币升值,或者物价上涨,但中国在汇率方面调整动作过于迟缓,已经失去了及时、快速调整汇率的最佳机会。”

    他呼吁,目前应尽快放宽油、电等商品价格管制。考虑到这将加剧当期物价上涨压力,国家有关部门今年初制定的将CPI控制在4.8%以内的目标已经没有实现可能。

调整已错过最佳时机

    吴庆指出,由于此轮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平衡国际收支,所以及时、快速地调整汇率是最佳策略。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部门普遍经验不足、独立性不够,采取的措施不是太迟就是太乏力,于是大多错过了本币升值的最佳的时机,“中国也已失去了这一机会。”

    中国在人民币升值的动作滞后,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汇兑损失。他表示,由于外汇储备的汇兑损失和外汇储备的规模成正比。目前,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本币升值的成本已经大幅上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从2003年底的4千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底的8千亿美元,之后又继续加速增长到2007年底的将近1.6万亿美元。”

    吴庆说,由于汇率调整得太迟太慢,继续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迅速增加。汇兑损失正是当前宏观调控部门应该力图避免的,因此,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最佳策略正在失去比较优势。而适度提高国内物价水平,即允许适度的通货膨胀,同时不放弃汇率工具这个次优选择在当前“更为现实”。

放开管制消除通胀预期

    “适度容忍当期的物价上涨并不是放弃控制通胀目标。”吴庆解释,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危害更大,而容忍当期的物价上涨正是释放通胀压力、消除通胀预期的措施之一。

    吴庆提出,目前应该尽快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及时放开商品价格管制,特别是调整油、电等受管制的商品价格,让市场机制来平衡供求。提高电力和成品油价格能够增加供给、抑制国内需求,不仅有助于消除国内市场的短缺,中国需求增速下降甚至有助于降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张明博士也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以人为压低汇率、利率、能源与劳动力的价格为代价的。“由于要素价格被压低,中国每增加1美元出口,就等于向美国人补贴了若干美分。中国进口的石油和铁矿石,很大一部分最终被发达国家的居民所消费。”他认为,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是以出售宝贵的实物资源为代价,换回了以美元储备为代表的账面资产。“我们不能再以自己的微薄国力,去补贴富得流油的发达国家了。”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