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粮贩子功与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 01:43  中国经济周刊

  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刘瑞华

  近来,世界范围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一路飙升,据世界银行4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种种迹象表明已经出现了世界性粮食供应偏紧,粮食安全在全球聚焦。

  全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威胁来自世界市场范围内供求机制作用的凸显。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对立的两股力量,共同作用于市场。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全球粮食总产量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各国 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全球粮食消费量在增加。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的粮食消费从2005年到2006年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左右。供求不平衡导致了粮食短缺,增大了世界粮食市场的压力。

  而燃料乙醇的异军突起消耗大量粮食资源,必然导致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世界市场粮食供应紧张;同样,利用菜籽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也会导致植物油料供应紧张。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据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给世界粮食安全笼罩上阴影。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缺陷

  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我国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粮食流通的运行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2004年《意见》中第24条关于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是笼统的,仅限于在土地管理层面上,对不同区域、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宏观环境变化缺少制度安排,实践中“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时,国家利益与地方企业利益产生冲突,地方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难以保障粮食安全目标。如地方粮食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影响种粮积极性,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违规操作,出现国家粮库亏库现象,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对违规者的处置缺少相关法律依据。

  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和保障系统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政策要对称,产区、销区政策要对称,政府、企业信息要对称,而目前上述内容在宏观层面缺少规范。

  尽快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应准确定位粮食安全保障目标,目标体系要涵盖粮食自给率、播种面积、国库存粮数量、风险评估等指标。

  事实上,促进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尽快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降低,底线是种粮不亏本。应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的作用,避免农民卖粮食难、粮食价格偏低导致农民生产亏损,进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政策,水稻收购中的托市举措让农民安心,但是收购中间的政策调整让农民闹心,要维持政策的稳定性。

  地方粮食企业承担着国粮散储任务,尤其是地方中储粮大户,应定期给修缮基础设施,确保储粮的安全性;同时设立国储库定期核查制度,监督库存的数量质量,对擅自销售陈化粮、挪用销售款、套取补贴等违规、违法等问题给予严肃处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此外,应加紧设立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的监督机制,如保卫粮价、保障耕地面积、扶植大型粮食企业、完善市场交易方式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