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防范热钱上上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0日 23:36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娜 实习生 喜娥

  就在人们热烈讨论和寻找防范热钱大规模进出应对之策之际,国家外汇局、商务部、海关总署三部门前不久联合颁布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被业界认为是对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的“一剂良药”,亦是继国家外汇局要求严查八类账户之后,对境外投机资本监管的升级。

  已于7月14日正式实施的《办法》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核对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热钱借用贸易渠道,流入国内进行投机的潜在债务风险,以及未来资金集中大规模流出的监管问题。

  热钱监管升级,仍需制度建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办法》将主要规范贸易项下出口与收结汇不相符的问题,监管外汇资金流入和流出。

  此外,外管局还同时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

  “热钱监管首先应加强监查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姚战琪用一个“好”字向本报记者表达他对三部委出台的这一《办法》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热钱问题涉及到多个主管部门,此次由三个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比以往更具分量和可行性。

  姚战琪提醒,除了三部门需要面对“磨合过渡期”,企业还将面临结汇周期延长、资金流转可能受到影响的局面,因此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前就有一些出口企业主反映,该政策对热钱的监控作用主要在于提高了监管频度,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防止热钱进入,但由于几乎每一项外贸生意都是分期付款,很难跟踪监管,这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行业平均出口利润微薄的企业来说,将造成较大的资金流转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教授李永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热钱进入中国只是阶段性的,政府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使政策的调控跟得上形势的发展,有效遏制热钱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作用。

  尽管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没有为热钱的进入大开方便之门,但仍留有进入的渠道,因此要求政府在政策上有更高的要求。

  对此,姚战琪的看法是,从制度上建立资本双向合理流动的框架,在适度加强对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金融市场可以尝试向外资市场适度开放,热钱可以进入外资金融机构成为一种正常渠道。

  稳定人民币汇率 疏导热钱流向

  针对最近出现的以个人换汇以及服务贸易方式进入国内的热钱,新颁布实施的《办法》打击作用十分有限。通过个人换汇机制港澳地区居民可将境外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国内的银行账户;而服务贸易主要以无形的知识产权及金融服务为主,很难判定对有关服务的定价,且服务贸易根据不同领域数据来源渠道各不相同,其漏洞往往令服务贸易成为热钱流入的最佳途径。

  不可否认,热钱进入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依然不断翻新的花招给监管带来了困难,而中国的汇改制度、投资逐渐开放、放松市场管制等都会导致热钱的进入,难怪很多专家都说,要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范热钱流入很难。

  即便如此,有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上上之策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涛在回答本报记者的这个疑问时,提到两个字——“有效”,即对热钱的监管渠道应该是多样的,比如贸易发票、外汇、地下钱庄、自然人等投资途径都要加强监管,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热钱进入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找到有效的监管方法。

  什么才是有效的监管方法?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伟庆告诉本报记者,可以对不明用途热钱征收利息税,并且公开其商品贸易报价,以杜绝高价进口。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给记者的答案是,保持汇率稳定,减缓人民币升值幅度,使得投机空间变小,由此杜绝一次性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防范因人民币升值周期到顶,热钱迅速套现回流的风险。

  这一观点也受到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梅新育的赞成。

  与此同时,姚战琪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案:未来3-5年内人民币汇率限定在1∶6.7以内,以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贯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专业分析师韩炜给本报记者的答案是,削减流动性最有效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因此中国政府在控制热钱问题上应适度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

  然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难免有损银行利润,同时打压经济的发展,因此韩炜提醒,中国需要从根本上疏导热钱的流动方向,理性对待热钱冲击。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