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钢集团“走出去”警醒中国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 00:54  证券日报

   闫 伟

    成果往往会产生在拉锯战当中。中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经过一波三折,终于修成正果,在海外敌意并购案上“秀出”了中国印记。这次中钢集团的敌意收购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三次尝试,事不过三,“中钢组建了一支项目团队,全权负责此项目,并且给予项目团队自主决定权。这成为中钢在如此复杂情况下竞购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中钢内部人士称。这场收购是中国钢铁企业迄今为止海外收购最大手笔,亦是中国企业首次成功海外敌意收购,其成功令业内一时欢欣鼓舞。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例子为数不少,但敌意收购鲜有先例,即使对于中钢这样比较早的出海者也是挑战。收购目标政府政策摇摆不定,会耗时多久,对手如何防御,这些都是未知数,最终能否获胜,大家心里都在打鼓。中钢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澳大利亚矿业主要投资者之一,与Midwest已合作多年。2007年12月,中钢公司向中西部公司提出了以每股5.60澳元的价格现金收购中西部公司的收购意向。与Midwes的合作是中钢有力促进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铁矿石采选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西澳洲中西部也将借此成为中国海外继皮尔巴拉地区之后的又一个铁矿石供应基地。

  相同的背景,不同的境遇。中钢的成功让人们不禁想起3年前中海油在美国的遭遇。2005年6月,中海油高调出击,185亿美元收购同业对手美国优尼科公司。消息一出,震惊美国朝野,最后,中海油不得不撤回投标。

  中海油和中钢都是在我国对原材料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出海。中钢收购一方面出于自身产业布局考虑,另外也是因为今年,中国钢企同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巨头的谈判过程艰难,对方屡屡发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表示,鼓励和支持中国钢企海外控股或参股铁矿资源,以提高中国海外铁矿石资源的控制量。

  “大量企业海外并购都是出于自身的发展,是企业自身战略需求。”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并购研究咨询中心史建三如是表述。如今是资源稀缺的时代,得资源者得天下,谁掌握了资源的开发权、支配权,谁才能掌握价格、利润的发言权、主动权。中钢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企业,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铁矿石生产企业,即使铁矿石价格再涨下去,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失。如果中国的每家大型钢铁企业,都能够像中钢集团一样,手中掌握着一、两家铁矿石生产企业,那么,我们还会在铁矿石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吗?我们还会被外国企业牵着鼻子走吗?我们还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一让再让、一败再败吗?

  6月下旬,中联重科联合其战略投资者,斥资2.71亿欧元,全额收购了世界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股权;中海油服25亿美元收购挪威油服;7月11日,中化国际收购橡胶生产MGM公司。在艰辛的背后,也传出一连串的收购喜讯。这些成功收购的案例也预示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机制渐趋成熟。

  外部环境的成熟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上海合伙人李强表示,中国公司越来越会利用中介机构和财务顾问来帮助。顾问机构也对中国企业越来越看好,愿意投入资源来同中国公司合作。摩根大通是中钢集团此次收购的独家财务顾问。具有良好的财务顾问,就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并购上提供更多的帮助,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狭路相逢勇者胜,假如外部环境不成熟,没有专业的财务顾问团队,再加上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不看好,那么就谈不上走出去的战略,更谈不上在自己的产业链上作出更多的延伸。

  中钢集团的成功不是偶然,值得注意的是,收购资源型企业、以跨国收购的方式对某些制造行业实行垄断,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只要国际经济组织和相关国家不采取干预措施,这种趋势就不会得到改变。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实施这一计划的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强国,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在短时间内,他们是不会加以干预的,不仅不会干预,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还有可能予以暗中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可以看做是国家日益强盛的体现,针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恶意收购”是中国企业不得已出手,正因为是不得已的出手,我们发现如此并购之后产生的效果确实出乎人的意料。外国媒体普遍关注中钢集团收购的消息,法国的《论坛报》称,中国钢铁业之所以有海外开拓的雄心,完全驱动于铁矿石价格的暴涨和其国内的需求。但这种说法显得有些片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已经关乎到整个企业的生死存活,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是在借鉴了更多的外国收购中国资源和其它企业的失败经验,才走出了中国企业海外敌意并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所以,在宝钢与澳矿谈判中百般妥协、接连败北的情况下,中钢集团成功地完成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Midwest公司的收购,无疑是给中国钢铁企业注射了一支强心剂,也给其他企业打了一剂清新剂。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就要看我们的企业能否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向海外发展的策略由单纯的投资、简单的建设调整为并购、重组国外资源型企业、基础性企业,由单纯地赚外国人的钱调整为既赚外国人的钱,也指挥外国人的行动,以此来争取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