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解读光环笼罩下王益:积累人脉方式让人舒服(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 11:39 三联生活周刊

  人脉与亲属

  王益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学校短暂担任助教后进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在那里工作长达7年。王益身边的人介绍,他的不少人脉是那个时间段积累的,“省级以上的干部包括秘书,王益很多都很熟悉,可以直接打交道”。

  王益积累人脉的方式,据说很让对方舒服,并不突兀。一位曾和王益打过数次交道的人说:“他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一定很好。”除了那么多光环之外,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云大科技”曾经的总经理付文明就对王益有很好的印象,即使在王益被“双规”的今天,他仍然开口就说王益好话。“他做事态度认真,工作有激情。”198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付文明被外界传说和王益关系很好,叫王益“大哥”,据说云大科技上市完全就是靠付文明与王益的交情,可是付文明自己完全否认。1998年,云南省按照部署,要完成一定公司的上市任务,“完全是指标化的,并非像现在公司上市那么困难”。所以,他在1998年和王益处于初次见面的状态,之后也没什么联系。

  而1998年任职证监会副主席的王益正好来云南考察这一项目,大家都想他是云南人,又是肯定要上市的项目,应该很容易过关。可是付文明回忆,“他是个工作中很有激情的人,无论是他的手下,还是我们,要是汇报不清晰,都会被他驳回”。按照付文明的印象,云南人王益因为离开云南很早,并不和大家讲那些家乡情谊,但是,“他的做派又是云南的,他比较厚道,说话直爽,都是我们云南人的风格特征”。

  可是和王益熟悉的一位经济学家却说,“他网罗了一大帮人在他周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益组合,而是靠自己的一定的人格吸引力”。他一方面对下属严格,另一方面也给以很好的回报,“不少云南本地的人才,被他带到了外面的一些重要岗位上”。

  这位经济学家说,被王益带出来的官员,都和他有共同的行事风格,“做事情胆子大”。

  而且,王益擅长把自己周围的人组合在一起,例如在组织某企业上市的审查过程中,作为政策主管部门的证监会副主席的他有天然的优势地位,把券商、公司法人、政府官员全部组织起来,“很多人是因为他的关系,之后才成为朋友”。

  “他的这种交朋友风格,在他早年的时候就已经很突出了。”王益一位年轻时代的朋友这么说。他是1976年和王益认识的,王益当时在昆明某钢铁企业工作,“王益的父亲是德宏州的州委办公厅的干部,在当时已经算是有能力的家庭了,否则他不可能被招工到昆明”。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关系,王益能够在工厂取得长期病假,一面拿着工资,一面在芒市建设兵团师部医院休假、学习,这位朋友就是和他在医院认识的。“他谈历史、哲学、地理,都头头是道,很直爽。”这位朋友还发现,王益那时候就很有征服人的魅力,“指点江山,论起国家大事来头头是道,而且表示,他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

  王益在北京工作后,并没有和家乡减少来往,把自己大量朋友、亲戚都从家乡带出来,安排在天津等地,并且形成了种种关系组合。与王益关系较近的一位经济学家介绍,“他是个看重天伦之乐的人”。这位经济学家的亲戚从美国回来,和他不太熟悉的王益要请他们全家吃饭,“席间也没谈什么,就是谈些家里人在一起玩什么之类的。看得出,王益很喜欢这种家庭式的聚会”。

  原因就在于王益与妻子1996年就已经离婚,“他很早就把自己弟弟、妹妹弄到天津去,并且给他们都安排了很好的后路”。

  王益的儿子在2001年去美国读书,当时他在国开行的副行长任上,“可是还是找了个机会去美国学习公共管理。许多不熟悉他的人觉得他是去美国镀金的,其实,他是去安排儿子生活的”。在这位经济学家的眼中,王益虽然经济学的水平不高,可是他爱家人,爱交朋友,爱吹自己的历史学、哲学知识,“是个很好的交往对象”。他们平时还不时地电话聊天,王益羡慕他的家庭幸福,说自己在国内虽是副部级官员,却并不自由,行动受到各种约束——虽然两人关系算熟悉,可是,王益极其注重自己的对外形象,也很能隐藏自己的所作所为,尽管平时说话言行也很随便,但他不轻易和非证券行业的人谈及自己的行业,所以这位经济学家对王益在证券行业的违法行为毫无所知。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光华管理学院,许多老师是在王益被“双规”后,才知道他在证券行业的勾当,“我们都大吃一惊”。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